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4抑郁、1/2焦虑!万名科技工作者心理调查结果出炉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1/4抑郁、1/2焦虑!万名科技工作者心理调查结果出炉

来源:科学网2021-03-26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项针对中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近1/4的受访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超过1/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

  上述数据来自最新发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十年间进行的3次调查(2009年、2017年和2019年)中,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近两次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轻、中、重度焦虑问题比例也均在上升。

  《调查报告》作者之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目前,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宣传和保障都比较重视,其次是研究生,但是忽略了带学生且承担科研任务的导师们,希望可以将心理健康服务向科技工作者进行拓展。”

  抑郁、焦虑倾向普遍存在

  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分报告《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包括科研人员、支撑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近1/4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6.4%的人属于高度抑郁风险群体,17.6%的人有抑郁倾向。

  此外,超过1/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42.2%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8.8%的人有中度焦虑问题,4.5%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

  不过,陈祉妍也表示,“尽管数字显示有超过1/2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出现焦虑表现、近1/4的调查对象表现出抑郁,但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患有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焦虑症或者抑郁症。调查结果也强调了是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虑。”

  此次调查还显示,科技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和自我评价偏低。

  对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与人打交道或许还不如在实验室中对着实验台或计算机自在。而不断对标国内外同行“大牛”的科研人员也很难对自己满意,因此自我评价不高。在低自我评价之中,无论这些人的成就在别人的眼里是多么出色,他们总是不快乐。这种不快乐、沮丧则导致抑郁情绪滋生,从而让他们感觉生命空虚且没有意义。

  对此,心理咨询师马骋告诉《中国科学报》:“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高知人群,对于精神层面有更高的追求。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很容易产生差距,进而让他们对现实不满意。人的焦虑情绪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抑郁则来自于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越大,人就会越抑郁。”

  压力何来?

  《调查报告》显示,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生活、个人和心理健康服务等几方面。

  北京某“双一流”高校教授王祺(化名)在看到《调查报告》的数据时,忍不住“吐槽”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不分昼夜、常年无休。他们既需要静下心来做科研工作、写论文;也需要安排学生的工作,有时需要照顾学生的生活;更需要维持与项目组合作单位的关系并处理各种问题;还需要外出参与学术交流,维持与圈内同行的交流与关系……

  “我有时一天能开数个会议,会议的参与对象各不相同,有的是领导,有的是同行,有的是学生,以致我有时都会恍惚自己到底在这个会上应该说点什么。”王祺说,“至于家人,我从没有陪我的爱人和孩子出去旅游过,甚至已经很久没有以旅游为目的而外出过了。蜜月之旅时,我爱人背着行李,我背着电脑,在山顶等待日出时还在为项目忙碌。”

  压力大、精神紧张,几乎没有时间留意自己身心是否健康。王祺之所以开始注意自己的心脏健康问题,是因为学校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中年教师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还有一位40岁的同事在心脏彩超中检查出心脏内有肿瘤,并接受了开胸手术,摘除“隐患”。

  “不过这位同事没能遵医嘱静养,因为团队中其他同事、他带的学生和项目都离不开他。”王祺告诉《中国科学报》。

  王祺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中不是个案。

  “科技工作者弹性工作制比例高,但是对心理健康不一定有保护作用。”陈祉妍表示,因为工作会蔓延到家庭、影响生活。“这种长时间的工作与被动劳动不同,科技工作者内心放不下,所以会一直思考。”

  这种影响在疫情期间显得格外突出。近期,《自然》发表长篇报道,描述新冠疫情这一年科研群体中普遍的工作倦怠。针对1000多名美国高校教职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受访者表示在2020年“有压力”,超过2/3的受访者觉得“疲惫”,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相关比例都增加了至少一倍。

  事实上,科研人员陷入的长时间身心俱疲状态,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并被命名为工作倦怠。其主要症状包括:感觉精力耗竭或疲惫;心理上与自身工作的距离感加深,对自身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工作效率下降。

  “有些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比如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上忙,这种坐在那里又不知道做什么的茫然和无助感压垮了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王祺说,“成熟的科研人员会更为坦然地面对这种无力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疼,只是他们能忍。”

  更多关注科技工作者的心理服务需求

  除工作外,《调查报告》显示,在生活中,收入和住房等生活硬件条件对于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身体健康状况也与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那么,科研人员该如何缓解压力和焦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在内心获得稳定感,也就是说需要缩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马骋表示。要减缓抑郁状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将大目标拆解。“例如想要控制体重,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为合理膳食、多运动、调节生物钟。”

  陈祉妍认为,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对于心理障碍的科学知识也比其他群体接受程度要高。“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的相关培训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存在一定作用,不过,最好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评估。”陈祉妍说,“同时,我们也会筛查一些特定人群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资源,或建议他接受治疗。有时也会推送家庭课程。”

  但当自我调节失效、生理和心理出现难以控制的异样时,陈祉妍建议,先去正规精神病医院进行筛查,排除有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再根据精神科医生的建议进行服药或心理咨询,或两者同时进行。

  “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个人可以关注较为权威的公众号或者网站,依据上面提供的做法进行调整,也可以由单位搭建保障服务,针对该单位的特定问题进行解决。”陈祉妍表示,“但我更希望通过《调查报告》让高校和科研单位关注科技工作者的心理服务需求。”(袁一雪)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 小小快板手 传承老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