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首页> 科普频道> 除谣记> 除谣榜 > 正文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来源:科普中国2021-03-04 09: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坚果能量高,吃完会长胖?冻卵对女性而言是个很好的选择?《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1.流言标题:车厘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不能吃了

  流言内容:车厘子作为水果中的“贵族”,价格一直都令人“可浅尝而不可吃爽”;然而,今年的车厘子价格竟然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让很多车厘子控实现了所谓的“车厘子自由”。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人们因可以尽情吃车厘子而欢呼雀跃之时,“无锡地区某疾控中心进行常态化监测对车厘子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闻上了热搜,继无锡之后,2021年1月23日,石家庄某市场进口车厘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呈阳性。很多人表示,刚囤下的好几箱车厘子都不能吃了。

  真相解读:其实车厘子还是可以放心食用。首先,我国市场上售卖的进口车厘子大多来自智利,当地对车厘子的采摘、包装、运输等环节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到达我国海关还要进行严格消毒,各地也会对进口产品进行常态化监测;其次,即便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可能是由病毒核酸片段所致,并不意味着食用车厘子具有传染性,而且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以经消化道传播。公众可以到正规超市、卖场、水果专营店等场所选购水果,食用前可加入蔬果洗涤剂反复浸泡清洗几次。接触物品后及时洗手,不要用脏手去接触眼睛和鼻子。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2.流言标题:坚果能量高,吃完会长胖

  流言内容:瓜子、花生、核桃、坚果……这些都是春节聚会期间,家家桌上必不可少不了的零食,聊天、看电视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吃不少。据说,吃坚果会发胖,能量奇高。

  真相解读:适量吃坚果并不会导致发胖。坚果属于高能量食品,其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适量摄入有益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周吃50~70g,平均每天约10g,相当于10~12粒水煮花生、7~8个腰果、2个碧根果、一把半带壳瓜子、1个纸皮核桃。《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坚果消费与体重及肥胖长期关系的研究发现,食用坚果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反而有益于体重控制。研究还指出,在不增加能量摄入的前提下,坚持长期适量食用坚果可作为预防肥胖的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3.流言标题:寒冷的冬天会成为新冠病毒新的“温床”

  流言内容: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和存活,有这么一种说法:新冠病毒生性喜寒,气温越低,存活时间越长。在刚过去的冷冬,伴随低温而来的我国北方多个城市先后暴发聚集性疫情,有人担心,寒冷的冬天会成为新冠病毒新的“温床”。

  真相解读:低温确实会延长新冠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但不等同于“温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一般来说,在0℃以下(比如-10~-1),新冠病毒能够存活几周至几个月不等,但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还受到物体表面、温度和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今冬北方城市出现的疫情主要还是由于人际传播导致的。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病毒活力会出现先增强后抑制的变化趋势。因此,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更不能寄希望于气温回升。最科学有效的措施仍是在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基础上,普及接种新冠疫苗,提升国民免疫率,最终战胜新冠病毒。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4.流言标题:冻卵对女性而言是个很好的选择

  流言内容:一般女性年龄超过40岁以后,卵巢功能就会逐渐减退,受孕率也会随之下降。某些女性在年轻时暂时没有生育计划,但并不排斥生育,为了给未来的自己留下更多可能,往往会通过冷冻卵子的方式保存年轻状态下的卵子,因此,冻卵对女性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真相解读:目前,冻卵这一技术还没有得到完全验证,所以最好还是自然生育。冻卵即冷冻卵子,是在女性年轻健康时取卵子冷冻,避免卵子随人体衰老,待有生育需求时取出冷冻卵子使用即可。但卵子对温度十分敏感,冷冻可能造成卵子细微结构及染色体的损伤,而且冷冻卵子远没有在体卵子活跃,因此受孕的成功率比在体卵子低。目前冷冻卵子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即使可以冷冻、复苏,形成受精卵、胚胎,但胚胎真正成长为健康孩子的概率较低,其安全性也无法评估。2012年全世界范围内共有100多个冻卵受精发育成活的婴儿,到目前年龄尚不足10岁,尚缺乏远期观察数据支持。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5.流言标题:冷链外包装检测阳性,冷链不安全了

  流言内容:春节前,关于“冷链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报道频繁,从冷冻肉制品到海鲜,再到水果、乳制品无一幸免。尤其是天津某品牌雪糕三份送检样品被爆全部呈阳性,更加重了民众对于冷链的恐慌。由此可见,冷链不安全了。

  真相解读: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虽然冷链运输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品类,但并不是所有冷链运输的食品都有问题,被污染的情况主要发生在进口产品中。国内整体疫情形势处于低风险,所以国内生产和运输的冷链产品并不存在风险,大家在购买时也无须担心。即便是上文提及的天津某雪糕问题,也是因为使用了被污染的乳清粉导致。此外,国家对进口食品和原料设置了全面的监测制度,一旦检出核酸呈阳性就会即刻召回、封存、消毒并处理,因此公众不必谈“冷”色变,只要关注相关消息,不购买、不食用可能存在污染的食品即可。

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6.流言标题:春节隔离独处对身心有害无益

  流言内容:春节前后,为了进一步防控疫情发展,各地严格落实防疫部署,对于途径疫区的人,集中或居家隔离成为一项必要措施。隔离期最难熬的不是空间上的局限,而是与亲朋分离的孤独、无法及时处理工作的焦灼等心理困扰,这些心理困扰很容易让人心态“崩”掉,持续的独处有害身心。

  真相解读:社交隔离并非都是“洪水猛兽”。有研究显示,独处能平复人的情绪,即对情绪产生钝化效应。社交隔离可以让人摆脱日常冗余的信息,彻底脱离原本环境中令人迷失和焦躁的因素,从而获得一种对生活更高层次的感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情绪调节的能力。此外,隔离期还可以通过“引导想象”(guided imaginary)为自己“创造”一些小确幸,从而获得愉悦心情。比如,找一个安全的、不被打扰的空间让自己舒服地待着(可以是任何姿势);轻轻闭上眼睛,感受深呼吸,体验独处的喜悦。隔离是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性状态,换个角度想,这或许是命运中难得一遇的“休假”,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强制性放空一段时间,也是一种彻底的休息。

  责编: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专家点评:

  本月上榜流言以疫情防控内容为主。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希望大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合理膳食,增强自身免疫力。(张继国)

  本期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评审组长:

  张继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研究员

  评审专家:

  李 泱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学部研究所 研究员

  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