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贮贝器上为什么这么多牛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贮贝器上为什么这么多牛

来源:人民日报2021-02-20 09: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图为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动物搏斗铜贮贝器。

  图为江川李家山的虎鹿牛铜贮贝器。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之印”出土,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滇国”的真实存在。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上万件滇国青铜器出土,用直观而生动的青铜艺术语言再现了2000多年前滇国的历史与文化。牛作为滇国最重要的动物之一,几乎无处不在,农具、兵器、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品上都可见到它的形象。而贮贝器上的牛更是独树一帜,代表了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贮贝器是滇国用来贮藏海贝的青铜容器,类似于今天儿童的“攒钱罐”,其中贮藏的海贝是来自异域的珍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充当了滇国的“特殊等价物”,起着货币作用。贮贝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像就是牛。

  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立牛一开始可能具有“盖钮”的实用功能,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从一头开始逐渐增至5头、6头、7头,多者达8头。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立牛铜贮贝器”是较早的,而同地出土的另一件“五牛一鼓铜贮贝器”,不仅立牛的数量增加了,而且还出现了“铜鼓”。器盖中央有一小铜鼓,鼓上立一牛,鼓旁四牛按顺时针环绕。中间的牛被“抬高”放置小铜鼓之上,其余四牛变成了“衬托”。这种变化使贮贝器盖上的立体装饰高低错落,富有空间感。李家山出土的另一件“五牛铜线盒”,器盖上也是五牛的造型,不过一大四小,“牛”的主题更为凸显。这种铜线盒在滇国也常被当作贮贝器来使用。从一定程度讲,铜鼓、牛、贮贝器,都是当时滇国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古滇国贮贝器上的牛还与虎、鹿等动物和谐共存,展示了滇国的生物多样性。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虎鹿牛铜贮贝器”,器盖中央雕铸一峰牛,沿边绕雕一虎、三鹿;器身刻几何纹、鸟、兽纹各一周,三器足为踞跪人形,以头颅与双手承托器身,构思颇为奇特。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西汉时期的“动物搏斗铜贮贝器”上,则出现了激烈的“虎牛搏斗”场景。该器为虎耳束腰筒形,下方四虎爪为器足。器盖中立一株无叶之树,树枝上有两猴、两鸟,树下是二牛一虎的惊魂搏斗。一虎绕树奔跑,左后腿被一牛的巨角挑穿,虎仅前爪着地,后腿腾空。显然,兽中之王与二牛搏斗中处在了下风。树上一猴抱树瑟缩,另一猴四顾欲逃,两只飞鸟在残酷杀气的催逼下,欲振翅逃离……动物搏斗的场面被工匠用戏剧化的场面瞬间定格。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剽牛祭祀铜扣饰”则表现了滇人斗牛、崇牛的习俗。扣饰最右侧的立柱上站立着一头公牛,柱侧11人正参与缚牛的活动。牛伫立不动,牛角根部系绳,穿在牛颈下结成活结。其他人或抱绳索、或抚牛背、或挽牛尾,其中一人被牛角挑穿大腿,倒悬于牛角上,手仍抓牛绳不放,发髻披散。还有一人倒于立柱下。11人头顶均梳髻,腕臂环戴成串手镯,腰间佩圆形扣饰,小腿束带,跣足。

  如果让动物学家来辨认,滇国青铜器上的牛其实是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封牛即“峰牛”又称瘤牛,因为其肩背有巨大瘤状突起而得名,曾是亚洲的主要牛种之一。牛背上隆起的峰是它最大的特点。滇国青铜器中还有牦牛、水牛的形象。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狩猎场面叠鼓形铜贮贝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时代在西汉。器身刻纹图案中就有一头牦牛立于树下,天空还有一只飞鸟展翅掠过。工匠们细致地刻绘了牦牛身上细密的长毛、巨大的双角、笤帚状的尾巴,让人一望即知。

  晋宁石寨山还出土过几件铜牛头,从牛额头直到牛鼻子,都有厚厚的长毛覆盖,从形状分析,应该是牦牛。石寨山处于滇池之畔,西汉时期气候温暖,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牦牛应该不是本地的,很可能与巴蜀地区的一种牦牛有关。它们在青铜器上出现,说明当时的滇人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的牦牛已经有所了解。

  199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五次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件“鎏金二人缚牛铜扣饰”。该牛背上有“峰”,但犄角却是向下弯曲然后上翘,体型特殊。石寨山还出土过一件类似的牛头铜扣饰,有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非洲水牛的形象,具体的种属及来源还待更深入的研究。也许2000多年前,滇国的对外交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闭塞。樊海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