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贺兰百战炼劲旅 “急难险重”见担当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贺兰百战炼劲旅 “急难险重”见担当

来源:光明网2021-01-04 10: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海鹰航空公司某重点型号靶机外场试验队员的心中,阿拉善这片广袤的大地,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冻透棉袄的刺骨寒风,是睁不开眼的沙云涌动。然而就在这里,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队伍,抑制不住心中的热火与科研的执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贺兰百战炼劲旅 “急难险重”见担当

  急,特殊时期“换挡提速”保任务

  “从竞标成功到第一架靶机产品交付,用了一年零九个月,而按客户要求完成1架次助推、7架次科研试飞和1架次验收试验,我们仅仅用了81天。如此高质高效,在公司靶机项目领域,是前所未有的。”技术负责人常浩说道。他所提到的这个型号,便是为客户研制的一款高性能靶机,该型号主要用于模拟飞行器在对抗条件下各种空中机动动作,为相关试验和训练提供逼真的靶标,其中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事实上,型号队伍在中标后一年的时间内,一直在开展总体优化、分系统设计和仿真试验,但受到年初疫情影响,上游配套厂家供应不上,加上总装人员有限,让原本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雪上加霜,给后续试验进度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正因如此,今年海鹰航空公司的劳动竞赛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三季度,该型号紧盯目标,并行推进,直面困难,蓄力加持,加班加点抢进度,实行同专业轮岗制,连续几班倒,圆满完成了总装调试、地面大型试验和助推飞行试验,具备了进场条件,迅速扭转了前期的不利局面,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保障了科研生产任务顺利进行。

  难,打通任务“最后一公里”

  该团队是公司项目制试点之一,研制计划、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全部由项目团队主导,随之而来的是没有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是摸索中承载的对每一名项目组成员负责的责任与压力。同时,该型号任务也是靶机项目有史以来科研试飞阶段飞行验证科目最多、难度最大的。“指标多、要求高、飞行轨迹复杂,需要验证的数据达到了公司靶机历史之最。”这是常浩对该型号的总体评价。

  “如果说最后一个架次飞行试验成功是大家的一颗‘定心丸’,那么,首飞的成功,绝对可以算是一剂‘强心针’。”项目经理田晓威激动地说。首飞前一天的合练上,一直表现稳定的航电系统突然报错,地面站联网异常、航迹显示有误差,这让田晓威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在空域有限,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错过首飞的窗口期,就意味着后面所有计划都要调整。

  问题出现时已是傍晚六点,靶场方圆20公里内荒无人烟,试验队只能先回到住处。田晓威便带领四名设计人员坚守现场,全方位进行软件和系统联调排故。贺兰山下风沙肆虐,寒风刺骨,而他们早已忽视了戈壁茫茫雪夜里自己冰冻的双脚和那早已麻木、红的发青的双手。

  “珍珍,你检查方舱设备;张凡,随时观察控制系统数据变化;谢文球,你去方舱外顶上确认地面站状态和机上设备工作状态;我联系周维民在北京给咱们做‘后援’。”长夜中,阿拉善、北京两地,除了对讲机和手机中不时传出的交流,陪伴他们的只有呼啸的北风。

  异地互联五人组按照进场前制定的应急预案,从分系统入手,逐项摸排运行参数,从前夜11点定位故障,到凌晨4点完成所有调试,最终成功在大部队到来前完成了故障处置,打通了首飞任务“最后一公里”。未及休息,排故小组又投入到首飞的技术准备中。

  当无人机完成规定动作开伞落地后,现场的欢呼与掌声是对他们最高的肯定。

  险,抉择时刻90后勇“当家”

  试验队现有成员20余人,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总体专业的张凡就是其中一位90后副主任设计师,在该型号已担任起试验现场指挥的重担。就在首飞任务当天,他凭借专业的技术判断和沉稳地处变能力,圆满完成了既定科目,打出一套完整“组合拳”,为突发情况按下了关键性的“回车键”。他说:“青年创新和敢想敢为是我们的特点,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干得了,熬得住,无所畏惧。”

  助推器的一声轰鸣,无人机被送入黎明前的夜空中。这是进场以来风险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需要完成从未飞过的机动动作。随着无人机接近预定开始的航路点,测控方舱里气氛愈发凝重起来。“开始了”,大屏上表示飞机姿态的蓝褐滚球剧烈翻滚了一下,然后停顿了下来,这是无人机进行机动时测控链路短暂断路的表现。短短的几秒钟却像几个钟头般漫长。

  “不对!怎么回事”,实时航迹显示无人机几乎垂直预定航迹飞去。方舱中的空气顿时凝固,仿佛时间停止,全员都屏住了呼吸,听得见“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33号!准备实时引导飞机”,对讲机传来年轻的现场指挥口令声,这声音打破了舱中的寂静,反应迅速,却听不出一丝不安或紧张。

  “33号明白”,年轻的测控操作手回答得同样沉稳。

  “33号,飞机右滚30度”

  “33号明白,指令已发送”

  ……

  “33号,设定下一航路点”

  “33号明白,航路点已发送”

  终于,无人机按照航迹规划目标,回到了预定航路上……

  面对突发情况,沉着地判断与冷静地指挥,源自于充分的技术分析预判,还有那数不清的应急预案演练。而谁又能想到,这些当机立断的“当家人”,都是不到30岁的90后。

贺兰百战炼劲旅 “急难险重”见担当

  重,贺兰山阙完成技术大考

  验证飞行试验凌晨三点起床,这个时间仿佛变成大家的生物钟,为了提高效率,没有一名队员舍得用着宝贵的飞行准备时间休息,固定的出发时间为3:40,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前10分钟坐上大巴,整装待发。

  空域对于试验队来说,也是十分吝啬的,第三架次、第四架次无人机要在三天时间内完成飞行试验,进行近10个科目的验证。“压力瞬间降临在专业组每名成员的肩上,第一天从发射到回收工作了20个小时,第二天的技术准备和合练持续了14个小时,第三天下午4点回来的时候,20多人的大巴上鸦雀无声。”田晓威说道,适逢飞行,队员们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了常态。

  尽管戈壁狂风肆虐,第五架次还是如期定在6:10的窗口发射。拂晓之前,在零下20度的气温下,山中的水汽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瞬间结霜,寒风卷积着冰霜考验着方舱内的设备和每一名队员,棉靴和多层的厚袜子已不能阻挡严寒的侵袭,脚下的暖贴也在低温的考验下变得如铁片一样坚硬。“你怎么不带着点手套啊?”看着冻得发紫的双手我问到。“戴着厚重的手套,无法准确判断发动机启动接口的连接是否牢固,这项工作必须要徒手完成,双手冻僵对我来说早就习惯啦。”保障中心张威笑着说。“是啊,电气、测控设备的电缆插拔也必须徒手,不能马虎。”电气专业的谢晨附和道。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控制、各项数据传输高度依赖综合航电和测发控,如有丝毫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小则中途退出任务,重则坠机。而谢晨、孙立志所在的技术组,每次试验前都要在方舱、发电机和靶机放线十余条,总长度100多米,在发动机启动之前,他们都会同保障中心的同事将所有线路徒手巡检一遍。

  十平米的方舱,被队员们戏称为“冰窖”,野外条件简陋,为了保障控制和监测设备的正常工作,队员们放弃了一切可以取暖的大功率电器,12个人靠着体温才勉强将室温维持到了0度。女队员唯一能够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便是一个小功率吹风机。“除了给设备吹风预热之外,我从没见过这三位女将用它。”常浩说道。刘贝的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其实,吹风机中暖风带来的诱惑,已经远远超过了40公里外酒店的床榻。“在航天,女生都是女汉子,我们不需要搞特殊。”刚入职半年的李珍珍戏说道。

  就在这样的重压和艰苦条件下,12月14日,伴随着最后一架次飞机圆满完成预定飞行科目,顺利回收,该型号靶机81天高质量完成了9架次飞行试验,并验证了全部指标,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也为公司在该系列靶机研制、生产、试验和培训等全寿命周期的任务拓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相信,正因为拥有多个这样年轻、敢为的团队,公司无人机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宽、更远。(作者:李政昊)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

  •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福州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