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首页> 科普频道> 图个明白 > 正文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来源:光明网2020-05-30 08: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当我们一日三餐手捧香喷喷的米面之时,或许不曾想到,有一群科技英雄在默默地为我们碗中的粮食奋斗着,正是有了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国能够“藏粮于技”,米面无忧,端牢饭碗……粮食的秘密,他们知道!

2020年五一 · 劳动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发表《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

就列举了这样几位农业科技工作者,让我们共同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到试种耐盐碱海水稻,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老一生的追求。

数十年如一日,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如今90高龄,袁老依然行走在田间地头,向新的水稻增产目标冲刺着!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在高寒纬度上种水稻,并不断提高单产,这在世界上都不多见。

有99个种寒地水稻的人就有99个认识他。50多年坚守一线,把技术面对面推广到农户家,

自称“老徐头”的徐一戎,把水稻高产的禁区变成示范区,

昔日北大荒成为真正的“北大仓”,如今粳稻已经成为人们饭碗里常见的粮食

东北大米名满天下、走出国门!稻田高产浪,寒地咏春晖!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他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郭小麦”,也是农民的儿子郭天财,

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从不忘记自己儿时的愿望:“让大家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

46年初心不改,系统研究河南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先后培育小麦品种28个,在全国8个省份推广。

这位小麦高产的“田保姆”让“中国碗”里盛上了更多“河南粮”!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为应对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他致力于培育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

“石4185”“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等相继问世和推广,

已成为华北地区小麦主推品种。

麦田逐梦半生,只为一粒“一水过千斤”的种子!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曾经的华北平原由于气候原因,农作物每年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在庄巧生及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不仅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

还达到了两年三作,并且抑制了北方风沙扬尘天气。

这位百岁老人终身挂心华北小麦,始终鼓励年轻一代接过“建设种业强国”的接力棒,

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李振声院士已经89岁,老当益壮的他如今依然在第一线与课题组

参与国家“渤海粮仓”项目,研究黄淮海盐碱地的小麦生产问题。

育成“小偃6号”,他和团队用了三个八年,

他曾说:“如果没有毅力,不可能花24年时间完成这个任务!”

【海报】为了国人餐桌上的幸福,他们真的很拼!

半个多世纪与玉米为伍,程相文谦虚地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

为农民选育能多打些粮食的玉米种子。

但他干的这件事,却能造福于几代农民

农民送给他的锦旗上写道: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

像文中提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还有很多,

比如“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农民育种家李登海;

比如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比如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植物医生”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田间地头春争日、夏争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才满满当当。

这些付出智慧和汗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

是中国农业当之无愧的脊梁,是共和国最美的雨露阳光!

5月30日是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日,

让我们向农业科研战线的劳动者、耕耘者和奋斗者致敬!

大国粮仓因你们而更加充实!

 

出品: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监制:冯桂真 战钊

策划:冯桂真 廖丹凤 宋雅娟

脚本:王长海 张楠 张蕃

设计:杨经国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人民日报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可爱、有趣又淘气!“小核同学”表情包来啦!请查收→

  • 天暖春光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它可以深刻影响不同车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二手车价值。
2024-03-19 15:02
过去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
2024-03-19 14:59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首次在刚建成的永久会址举办,时间定于4月25日至29日,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将坚持高端定位,更加突出国家级和国际化。
2024-03-19 14:55
闵恩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4-03-19 11:38
2021年到2023年,集团营收从30亿元提升到52亿元,主要作物市场份额从7%提高到10%,新品种营收占比从8%提升到20%。
2024-03-19 09:25
最新论文是第一篇指出宇宙组成不需要暗物质,同时也能与某些宇宙学关键观测结果相吻合的论文。
2024-03-19 09:24
方恩权透露,该研究成果用于广州、福州等多条地铁线路施工中,实现了盾构带压开仓超过100台·次,大大降低了盾构施工风险。
2024-03-19 09:23
据介绍,“海基二号”将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助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2024-03-19 09:23
高华伟介绍,实验室里,项目组正继续进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状搜集,为下一步亲本选配做准备。
2024-03-19 09:22
截至3月18日14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700亿立方米。
2024-03-19 03:20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成为热词,社会各界投以关注的目光。这个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有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2024-03-19 03: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3月17日公开发布。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
2024-03-18 09:49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18 09:42
北京时间3月14日21时许,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样品组合体由空间站机械臂成功转移至空间站气闸舱内。次日,航天员把取回的组合体从气闸舱转移至实验舱,并将装置内科学实验样品进行拆卸、存储。后续实验样品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移交科学家进一步开展地面研究工作。
2024-03-18 09:35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而不像目前这样需要数小时。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网应用储能系统提供性能更好的电力解决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2024-03-18 09:26
17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星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2024-03-18 09:23
2024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重点建设九大标志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海关监管服务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自动”。
2024-03-18 09:22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2024-03-15 09:32
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稳面积、提单产、强管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
2024-03-15 09:31
一辆49吨柴油重型卡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约4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与49吨柴油重卡相比,若把燃料换为液态的氢燃料电池,则每辆液氢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吨,有望实现长途重载车辆的零排放。
2024-03-15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