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当科学成为纪录片主角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影视 > 正文

当科学成为纪录片主角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10-16 11: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上个月,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记录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学家黄晖和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故事的纪录片《守护南海珊瑚林》,中国科协科普部还特别为它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在纪录片总导演、著名的电视科普人赵致真看来,他们的故事绝对配得上这样的“隆重推出”。

  不过,在这个视频时代,绝大多数科学家的事迹在荧屏上基本是湮灭不彰的。“朱光亚先生去世后有关部门想做个纪录片,却难以找到视频资料。南仁东先生刚刚离世,没来得及为他拍一部片子。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是在去世时才赢得媒体一瞥。”这是赵致真的遗憾。

  “如果后来人翻检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竟然少有科学家的身影,他们会不会失望和困惑?”

  柔情女儿打理南海生态

  看过纪录片《守护南海珊瑚林》的人会觉得,这是个孤独又动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神秘的南海珊瑚礁。大多数国人从未到过那里,不曾见识过那形貌奇异、色彩斑斓的珊瑚。大自然历经亿万年的鬼斧神工,才造就了那样的海底世界。

  珊瑚不是植物也不是石头,它是一种海洋动物,依靠体内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存活。在全球3.6亿平方千米的海底面积中,珊瑚礁只占0.2%,但却是25%海洋生物的庇护所。渔业、油气资源与它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近20年来,海洋环境破坏,污染加剧,再加上过度捕捞、盗采,无数珊瑚虫变成了累累白骨,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南海拥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资源,位居世界第八,它的命运也并未有所不同。

  黄晖和南海珊瑚礁的连接从20年前就开始了,尽管在她看来是一次误打误撞,但自从从事了珊瑚生物学及珊瑚礁生态学研究工作,她便一天也没有停下过。

  从2002年起,她组建的团队发展至今已有将近30人,绝大多数成员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很多人问黄晖,她究竟做的是什么。她不喜欢回答珊瑚礁三维结构生态修复、造礁生物增殖技术这样的“行话”,她总说,自己就是在海底“植树造林”。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这座森林的框架生物是造礁珊瑚,它们的确具有很多植物特性,因此,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陆地上的植被恢复很相似。

  简单说,首先要培育幼苗,把小的断肢养成“小树”,然后栽到海床上。珊瑚是附着生物,不能直接在水层中生长,就像树木需要土壤,移植之前需要进行基地改造。可惜珊瑚的生长速度不能和树木同日而语,生长最快的先锋种鹿角珊瑚,1年大概能长10厘米。

  不仅“树木”的生长速度不同,海底作业的进程自然也会放慢很多。每一次深潜,每一次用沉重的工具敲击、固定,都要耗费工作人员巨大的能量。如果遇上风浪的破坏,已完成的进度有可能直接清零。正是因为海上项目的特殊性,这样的方法不可能像在陆地一样大规模推广,只能以点带面,集中建立示范区。目前,在建的有些示范区已经达到了百亩规模。

  黄晖的团队里,参与野外调查和作业的女生很少,每年平均在海上漂3~4个月,多的时候还会超过半年,她自嘲,只有她这样“皮糙肉厚”的女汉子才受得了。

  还有很多人问过黄晖,海上研究有多困难?她总是笑着说:“想那些干吗?”海上研究最怕遇上复杂多变的海况,黄晖坚持从不冒险,但每次遇到不得不返航的时候,她只是心在滴血,“那都是钱呐!”

  在南海海底进行“植树造林”的工程已经持续了10年,但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来说不过只是一个开头。“再有10~20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真正的改变。”黄晖讨厌有人夸大她的工作,可同时她也坚持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有一份乐观的心态。

  黄晖说,自己还不算太老,现在不到50岁的年纪,至少还可以干十年。更何况,她现在还是个颇为吃香的女导师,不少慕名前来的年轻学生加入她的团队,和她一样,真心喜爱并且享受这份事业。

  “小概率事件”

  这部电视纪录片得以拍摄其实特别偶然。

  2016年底,中科院和中央电视版承办的2016《科技盛典》邀请到赵致真作为评委。可要从100多位候选人中选出10位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老先生犯了难。

  FAST望远镜、霍尔效应、人工智能、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做出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无疑应该荣登榜巅,但有时候,研究的价值是不能简单用大小衡量的。

  “很想让她评上,却眼看在第一轮就出局了,难免心怀怏怏。”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女科学家黄晖的故事让赵致真格外在意,他用“柔情女儿打理南海生态”总结她的事迹。尽管素昧平生,赵致真竟然有种愧对和辜负的感觉。

  出于职业的本能,赵致真决定把这个故事做成片子。但在过程中,老先生也怀疑过是否是自己太过冒失。

  挤出来的30万元可贵的资金,还有一个从来没有过水下拍摄经验的团队。因为买不起也租不起设备,他们只能购置基本器材,突击学习潜水知识。黄晖团队尽管全力配合,但出海舱位非常紧张,随行人员一再压缩。对于一部海洋纪录片来说,这样的摄制组实在有些“寒酸”。

  已经年过七旬的赵致真没能去到现场,但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撰稿,之前对珊瑚的知识基本为零的他,一切从头学习。老朋友说他是“出傻力气,用笨办法,做科学的苦工”,可他拍摄的那么多科学片子,哪一部不是这样做的。

  “《守护南海珊瑚林》属于急就章和短平快之作,不是哪个方面需要提升的问题,而是需要全面提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那么,科学圈对赵致真的评价又是什么?

  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投身科教影视,他创办第一个全国性大型科普电视栏目《科技之光》,拍摄科普电视片,他还做科普理论研究,撰写科普丛书,他是获得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意大利普里莫·罗菲斯国际科普奖的中国人……李大光说,如果没有赵致真,中国就不会有专业科普电视的起步。这个学中文出身的电视科普人,在科学圈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让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遗憾的是,“《守护南海珊瑚林》的出现与赵致真一样,是个小概率事件,主要依靠个人努力,而不是中国科普影视界有规律性的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科普影视是一项“公益事业”

  科学与影像的结合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直到现在,已经不会有人怀疑这么做的价值。

  “文章用白纸黑字写得再形象生动,也要靠读者想象来重构和再现情景。影像却能让人‘百闻不如一见’,甚至用航拍、显微镜、动画特技延伸人的感官,信息量大得多。记者的摄像机是观众的眼睛,你去到哪里,观众也就身临其境。这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而科学领域就是纪录片选题的一座宝库。”赵致真说。

  世界上最早的传统的科教影片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而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同样出现了一位教育电影界的重要人物,时任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魏学仁先生。尤其是1936年,他赴日本北海道拍摄的彩色影片《日食》,在国际上都获得了重要奖项。

  李大光回忆,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电影院在播放正片之前常常会有一段“加片”,都是些五六分钟的科教短片。电影作为当时非常有效的媒介之一,传播了大量直观生动的科学知识,影响了很多人。

  可在技术发展的今天,视频时代的到来,科学、科学家的事迹却在荧屏上基本湮灭不彰,即使有人千辛万苦拍摄出少量的科学片,还要为播出大费周章。赵致真坦言,这关乎社会价值取向和市场选择的问题。

  但在李大光看来,这样的选择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科普影视的传播效率永远无法和新闻、娱乐、电视剧相比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可为什么观众仍能看到BBC、国家地理、NHK每年出产大量科学类纪录片,还有《万有理论》《模仿游戏》《世纪天才:爱因斯坦》这样大制作的科学家传记电影、电视剧。“因为这个市场是需要支持和培育的。当电视、电影承担科学传播、教育的功能时,它是一项公益事业。”

  李大光曾经详细研究过,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将支持科学电视节目作为基金会资助的重要项目,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基金会还建立了“外聘顾问”基金评审制度,多数情况下邀请的都是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委。这些“外聘评委”遵守“平等、客观和准确”的评审原则,为科学教育电视节目的投资奠定基础。

  基金会未必会为所有支持的项目给予百分之百的经费支持,有可能提供项目所需经费的一部分。其余的经费需要由项目组织者从其他渠道寻找,包括企业、私人基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等。比如,在美国很有影响的“神奇学校汽车”电视节目就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微软家用电器公司、能源部和纽约卡纳基公司共同赞助的。

  NASA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也都在不断改进科学技术教育节目的播放,这些重要的措施使得美国的科学技术电视节目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且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有了持续的投入,提升了节目和影片的质量,反过来它们也能从市场取得丰厚的回报。但中国并未出现这种良性互动的大环境。

  “只有形成国家稳定支持的机制才可能真正让科普影视释放出活力,而不是依靠有限的个人和几次偶然的成功。”李大光说。

  “而有了资助,经费的投放是否合理,能不能都用在刀刃上,去支持真正干活的人做有价值的事,也是问题。”赵致真直言,“当前科普项目的申报、评估、监管、验收都还缺乏严格合理的制度和规范,造成科普经费的旁落和浪费,投入产出比很不相称,也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和改革的方面。”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 地质灾害防治·北京在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