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来源:光明网2020-07-30 11: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家还记得南极那俩兄弟吗?

  2019年1月,在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期间,国家天文台在南极冰穹A昆仑站安装了两台视宁度测量望远镜(KL-DIMM)。他们经历了冰霜的考验,也经历了零下70多度的低温,在极夜里顽强地工作。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一:两台冗余的南极昆仑站视宁度望远镜及其8米高的塔架(安装时照片)。

  他们首次测量并获得了极佳的夜间大气视宁度,证明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优于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台址,包括夏威夷和智利北部。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二:《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题目。

  这项研究成果证明了昆仑站有珍贵的天文观测台址资源,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南极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0年7月29日夜间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三:视宁度示意图。左:视宁度差,星象晃动厉害、眨眼,拍摄图像不清晰;右:视宁度好,拍摄图像清晰。

  视宁度表征大气抖动对望远镜观测星象造成的模糊程度。在视宁度好(数值小)的条件下,观测恒星因为大气湍流带来的抖动比较小,所以照片上星象更加锐利清晰,对观测暗弱的天体效率更高。在视宁度优异的天文台,一台小口径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可以与其他地方的大望远镜相媲美。因此天文台的选址,至关重要,而视宁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在南极冰穹A,大气湍流主要集中在近地表的大气边界层,而在边界层之上,就是非常稳定的自由大气。KL-DIMM的数据分析表明,自由大气视宁度的中值只有0.31角秒,最佳值达到0.13角秒,并且在离地面8米的高度,就有31%的时间可以获得自由大气视宁度;在离地面14米的高度,有近一半的时间可以获得自由大气视宁度。相比较而言,同在南极的冰穹C,在30米的高度,才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获得自由大气视宁度。天文观测对成像质量要求极高,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集中在夏威夷和智利北部优良的台址上,视宁度一般在0.6-0.8角秒。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四:KL-DIMM观测到的图像,两只眼睛看到的同一颗星(老人星),从抖动引起的星象之间的距离变化可以计算出视宁度。星象的抖动反映的就是大气湍流引起的抖动。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五:南极地图,标明了冰穹A(中国南极昆仑站)、冰穹C、冰穹F和南极点,还有中国南极长城站、泰山站。感谢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庞小平和王诗云提供原图。

  KL-DIMM第一次用实测数据对冰穹A的视宁度进行了定量地科学统计和评估,并进一步证明了冰穹A的大气边界层很低(中值14米),有利于未来的天文台工程建设和成本控制。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图六:冬季KL-DIMM身上满是冰霜,但眼睛还是张开的(现场监控照片)。被部分遮挡的眼睛会造成视宁度测量值偏高,如果消除了这个影响,实际的视宁度又可能改进10-20%。

  KL-DIMM的特长不只是自动观测,而是极端环境下无人值守的自动观测。因为,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高原海拔4000多米,目前还只是度夏站,冬季没有人员在现场。为此,我们为它设计了特殊的冰雪防护、除霜以及全自动观测的功能,成功实现越冬的运行。

  这项成果是基于KL-DIMM的数据,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完成。南极天文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下属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赴内陆昆仑站的科考。在今年计划的第37次南极科考中,我们将对包括KL-DIMM在内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

  作者简介: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与时域天文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