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来源:光明网2019-12-26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指标,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以及信息处理、记录和显示系统等。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的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接下来就跟随我们一起,了解下射电望远镜那些事儿吧~

  射电望远镜的起源

  在很多人看来,射电望远镜不过就是一口“大锅”罢了。其实,射电望远镜并不一定都长得像锅,1931年,射电天文学鼻祖、美国著名无线电工程师与天文学家央斯基(Karl Guthe Jansky)研制了一台由天线和接收机组成的设备,其外形酷似“旋转木马”,被称为“旋转木马”射电望远镜。央斯基利用这台射电望远镜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射电辐射,标志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1 央斯基和他的射电望远镜[1]

  作为天文望远镜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是捕捉宇宙中电磁波信息的重要工具,几十年来它经历了从小口径到大口径、从米波段到毫米波段、从单天线到多天线、从地面到太空的发展过程。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2 天文望远镜发展

  大型射电望远镜的主要形式

  除了射电天文观测之外,有不少大型射电望远镜还应用于深空探测领域,由于深空探测器距离遥远,到达地面的信号非常微弱,下行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接收、测控信号的收发以及轨道的测量与跟踪都需要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来实现。

  根据不同的观测目标和工作频段的需要,大型射电望远镜的“锅”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主要的有旋转抛物面天线、抛物柱面天线和球面天线等。

  旋转抛物面是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中应用最多的形式,可以获得较高的天线效率和接近全天区的空间观测范围,但由于在进行跟踪观测时需要整个天线都随着目标源转动,所以对观测频段的提高和天线口径的增加也受到了工程极限的限制,目前旋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大口径仍局限在百米量级。旋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汇聚信号的基本原理与汽车车灯装置利用抛物面发射平行光的原理相似,二者均利用了抛物面能将平行光汇聚到一点的几何特性。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3 汽车车灯装置利用抛物面发射平行光(左)与抛物面射电望远镜汇聚信号(右)

  世界上第一台专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当属雷伯射电望远镜。这台射电望远镜口径9.6m,工作波长最初在1.87m,改进后为0.6m,采用了一些木质结构,总重约两吨。1941年,雷伯用这台望远镜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射电巡天,发现了天鹅座、仙后座和人马座中的3个强射电源,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银河系射电天图。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4 雷伯射电望远镜(左)及其复制品(右)[2]

  抛物柱面天线效率较低,一般应用于低频或特殊需求的场合,例如天籁项目中用于暗能量射电探测的阵列即使用了抛物柱面天线。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5 中国新疆天籁抛物柱面天线阵

  球面天线由于良好的对称性可以固定不动,可以突破旋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口径的技术限制,实现更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但由于球面不能将平行光汇聚到一点,所以需要进行相差的二次修正,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Arecibo 305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图6 美国Arecibo Telescope 305m射电望远镜

  中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静止时也是球面的,但与Arecibo 305m不同的是,FAST通过创造性的锁网及控制技术在射电源跟踪时将主面实时的拉伸成旋转抛物面,兼顾了球面与旋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的优势,在保证天线效率的同时能够突破全可动旋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的技术瓶颈。

  单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发展历程

  灵敏度和角分辨率是评价一台射电望远镜好坏的重要指标。灵敏度决定了望眼镜对微弱信号的观测能力,而角分辨率则决定了对射电源细节的空间分辨能力。这两个指标均与射电望远镜口径有关,口径越大,灵敏度越高,角分辨率也越高。射电望远镜所能汇聚的信号强度与等效接收面积成正比,对于旋转抛物面天线来说,也就是与口径的平方成正比。射电望远镜的角分辨率与波长成正比、与天线口径成反比。显然,在一定观测波长下,角分辨率要求越高,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就需要越大。由于射电信号非常微弱,为了观测更弱更远的射电源,并分辨射电源的细节,尽可能的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口径一直是天文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最早雷伯射电望远镜口径才不到10 m,而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贵州FAST口径达到了500 m。1957年英国曼彻斯特的建造了当时最大口径的Lovell 76m全可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3]。20世纪60年代相继建成了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42.7m射电望远镜[4],加拿大的46m射电望远镜[5]。1961年澳大利亚建成南半球口径最大的Parkes 64m射电望远镜[6];同一时期建成的还有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91m射电望远镜[7],以及位于美国的Arecibo 305m固定式球面射电望远镜[8](图5)。1972年德国马普实验室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Effelsberg 100m[9]。2000年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在西弗吉尼亚州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全天可动射电望远镜GBT(Green Bank Telescope)[10],主面尺寸为100m×110m。图7列出了国外一些主要的大型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a)1957年建设的英国Lovell 76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b)1960年建设的澳大利亚Parkes 64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c)1971年建设的德国Effelsberg 10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d)1982年建设的日本Nobeyama 45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e)2000年建设的美国Green Bank 110m×10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f)2010年建设的墨西哥Large Millimeter 5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g)2012年建设的意大利Sardinia 64m射电望远镜

  图7 国外主要大型射电望远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成了上海佘山25m[11]和新疆南山25m[12]口径射电望远镜,其中南山25m于2015年改造为26m射电望远镜。随着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和探月工程的启动,2006年建成了北京密云50m和云南昆明40m射电望远镜[13]。2012年上海天马65m、佳木斯66m和喀什35m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14],2014年建成了洛南40m脉冲星观测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建成的贵州500m口径射电望远镜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15],2017年完成了密云40m射电望远镜的研制。

  我国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主要有,正在建设的用于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以及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武清站70m天线,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正计划建设的新疆奇台站110m和云南景东120m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图8列出了国内一些主要的大型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a)1987年建设的佘山中国25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b)2006年建设的中国密云5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c)2006年建设的中国昆明4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d)2012年建设的中国天马65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e)2014年建设的中国洛南4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f)2015年建设的中国南山26m(改造后)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g)2016年建设的中国FAST 50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h)2017年建设的中国密云40m射电望远镜

打开宇宙观测“新姿势” 射电望远镜发展之路①

  (i)建设中的中国武清70m射电望远镜效果图

  图8 国内主要大型射电望远镜

  除了前面讲述的这些, 射电望远镜还有非常多的知识等待大家去了解,下一篇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以及射电望远镜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不见不散哦~

  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文献

  [1] Karl Jansky[EB/OL]. [2019-12-13]. https://www.nrao.edu/whatisra/hist_ jansky.shtml.

  [2] Reber Radio Telescope - Wikipedia[EB/OL]. [2019-12-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ber_Radio_Telescope.

  [3] Morison I. 50 years of the Lovell telescope[J]. Astronomy and Geophysics, 2007, 48(5):23-25.

  [4] 43 Meter (140 Foot) Telescope - Science Website[EB/OL]. [2019-12-13]. https://science.nrao.edu/facilities/gbt/other-telescopes/43meter.

  [5] Algonquin 46m radio telescope - Wikipedia[EB/OL]. [2019-12-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gonquin_46m_radio_telescope.

  [6] Bowen E G, Minnett H C. The Australian 210-ft radio telescope[J]. Journal of theBritish Institution of Radio Engineers, 1962, 23(1):49-53.

  [7] 300-foot Telescope -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EB/OL]. [2019-12-13]. https://public.nrao.edu/telescopes/300-foot-telescope/.

  [8] Goldsmith P F. The second Arecibo upgrade[J]. IEEE Potentials, 1996, 15(3):38-43.

  [9] Wielebinski R, Junkes N, Grahl H. The Effelsberg 100m radio telescope: Construction and forty years of radio astronomy[J]. Journal of AstronomicalHistory and Heritage, 2011, 14(1):3-21.

  [10] Hall R, Goldman A, Parker H, et al. Measurement program for the Green BankTelescope[J].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Engineering, 1998, 335(7):265-276.

  [11] 李金岭, 乔书波, 刘鹂. 坐标变换方法用于佘山25m射电天线归心测量的资料解析[J]. 测绘科学, 2010, 35(02):69-71.

  [12] 张阿丽, 熊福文, 朱文耀. 新疆天文台25m VLBI、GPS归心测量[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04):680-683+688.

  [13] 张洪波, 毛佩锋, 汪敏, 等. 40m口径射电望远镜[J].天文研究与技术, 2008(02):187-191.

  [14] 王锦清,左秀婷,Kesteven M,等. TM 65 m射电望远镜面形微波全息测量[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47(9):92-102.

  [15] 南仁东, 姜鹏.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J].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53(17):1-3.

  作者简介

  孔德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型射电望远镜、天线组阵技术。

  汪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型射电望远镜面形精度测量。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