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牛导航路线!从地球到火星,往返一趟要多久?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动科普 > 正文

最牛导航路线!从地球到火星,往返一趟要多久?

来源:科普中国2020-07-22 1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普中国军事微课,我是菁菁,来自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的设计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火星探测,一趟来回969天的旅行。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紧邻地球。火星和地球都在绕太阳公转,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个地球日,而火星的公转周期则为687个地球日。火星大约每隔780个地球日接近地球一次,我们称其为“冲日”,因此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相隔约为26个月。也就是说,从地球出发前往火星,最多需要等待两年多的时间。今年7月至8月我们就迎来了两年一次的“火星发射窗口期”。我国的“天问一号”将背负着探测火星的使命,从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开启中国航天的火星之旅。

  那么确定了出发的时间,路线又该如何选择呢?地球的引力范围是92.8万公里,火星的引力范围约为58万公里,这相对于火星和地球上亿公里的距离而言是非常小的。火星和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0.56亿公里,最远是4亿公里。然而,从地球前往火星、又或者从火星返回地球,都不能走最近的“直线距离”。

最牛导航路线!从地球到火星,往返一趟要多久?

  从地球飞往火星分为三个阶段:绕地球运动、绕太阳运动、绕火星运动。火星探测器利用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要想从地球轨道进入火星轨道,首先要从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从地球轨道进入日心轨道,也就是地-火转移轨道,之后降低速度转移到火星轨道。

  要转移变换必然要消耗宝贵的燃料,我们选择霍曼转移节省燃料——转移轨道设计成与初始轨道和最终轨道都相切的椭圆。用这种方式前往火星,来回总共需要大约969天。其中包括出发和返回路程中的时间,总共约为519天;以及到达火星后,在火星上等待返回时机,大约需要450天。探测火星的任务是艰巨的,这其中包括方方面面的原因。首先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当地球和火星处于最远的4亿公里时,无线电信号衰减将极其严重,同时还会带来超过20分钟的信号时延,从地面站控制高速飞行的火星探测器将变得极为复杂。再者是空间环境的问题,探测器在空间中飞行,面临高能辐射环境,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质子活动,这些都会引起电子系统辐射受损,导致航天器异常和故障。而航天器在飞行过程《建设航天强国》⑨火星探测,一趟来回要多久? 中一旦遭遇流星群,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

最牛导航路线!从地球到火星,往返一趟要多久?

  许多航天工程师认为,探测器到达火星之后如何着陆是火星探测最大的挑战之一。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2,体积约为地球的15%,质量约为地球的11%,表面的引力约为地球引力的0.4倍,火星的大气密度大约只有地球大气密度的1%。如何利用降落伞或其他办法在火星上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的最后一道难题。

  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共开展了40余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失败的次数几乎达到了一半以上。2016年1月,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批准立项,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中国火星探测器在2019年10月首次公开亮相,近日,“天问一号”将一次性实现“绕、落、巡”的目标——即轨道器环绕火星、着陆器登陆火星、火星车巡视表面。如果完成任务,这将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任务中完成三个目标。

  出  品:中国科协 中国宇航学会 光明网

  监  制:战 钊 王 林

  制 片 人:金 赫

  策 划:金 彤

  科学顾问:菁 菁

  导 演:金 赫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流光溢彩、鼓乐齐鸣。4月15日晚,西安以仿古入城式,迎接前来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中外嘉宾,并展演了精彩纷呈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演出。

  • 高等教育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2024-04-15 09:25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4-04-15 09:24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2024-04-15 09:23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02:25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2024-04-15 02:05
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其后的秦汉魏晋简牍均有大量出土。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它的问世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
2024-04-12 10:36
冯养坚说,为了让新款手电筒的照明性能达到最优,他们专门组建了产品研发小组,专攻电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
2024-04-12 07:14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2024-04-12 07:06
很多人都知道,广东深圳是创新之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还有一块金字招牌——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2024-04-12 04:35
3月11日,大连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开工活动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举行,奏响金普新区的“春日奋进曲”;3月28日,金普新区举办一季度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24-04-12 04:3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建徽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海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中国湖泊营养水平历史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850年至今,由此揭示了我国湖泊营养演变历史,
2024-04-12 04:35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2024-04-12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