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世界地球日迎来56周年之际,中国地质公园家族再添两颗璀璨明珠。日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21届会议上,我国推荐的青海坎布拉和重庆云阳两处候选地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增至49处,数量继续稳居世界首位。
青海坎布拉与重庆云阳的入选,不仅将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推升到新高度,更以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构建起立体化的自然教育网络。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演化与文明传承在这里对话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3149.34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中国一、二级阶梯地貌过渡带。公园完整保存了三个重要地质时期的地层构造和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记录,其中隆务河三叠纪深海相沉积地层剖面以清晰的演化序列成为国际学界研究古特提斯洋洋陆转换的“地质教科书”。
当游人漫步在坎布拉丹霞群峰间,脚下三叠纪深海沉积岩层与冰川侵蚀痕迹形成时空折叠,黄河水汽蒸腾形成的云雾缠绕着民俗文化印记,地质演化与文明传承在此完成跨越亿年的对话。
这种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观,恰是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地球记忆守护者”的缩影。
地质公园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跨越时空维度的科学叙事能力。
坎布拉的隆务河剖面犹如一部打开的百科全书,沉积岩中保存的化石为研究者解读2.5亿年前大洋和陆地转换提供了密钥。
而云阳的“世界恐龙化石长城”则演绎着更为壮阔的生命史诗,18.2公里连续分布的化石层不仅填补了亚洲恐龙演化链条的空白,其骨骼化石的埋藏学特征更成为重建侏罗纪生态系统的重要线索。
此外,云阳兼有龙缸天坑喀斯特地貌,大灵猫、小灵猫等珍稀生物资源,也是云阳掌突蟾新物种的栖息地,更与张飞庙、磐石城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土家族民俗文化深度交织,形成全球独特的恐龙演化-喀斯特地貌-生态人文协同保护体系,诠释了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共生价值。
云阳龙缸天坑岩溶地貌地质遗迹
这些地质奇观的保护实践本身即是最好的生态教育教材。
在坎布拉,当地牧民通过培训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既能用传统放牧知识监测草场退化,又能借助现代仪器记录滑坡体位移数据。在云阳龙缸天坑群,村民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土家族梯田文化传承相兼顾,使岩石裂隙中生长的珍稀药材成为特色产业。
这些将科学认知转化为生存智慧的过程,使得地质保护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概念,而是融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实践哲学。
地质公园成为自然教育的“孵化器”
当热贡艺术传承人在丹霞崖壁上临摹唐卡时,矿物颜料的层次渐变与岩层沉积序列形成美学共振;土家族歌师将民族故事编成长调在山谷传唱,科学叙事便获得了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
这种文化转译能力使地质公园意外成为自然教育的“孵化器”:在高原祭山仪式中,古老的神话被注入生态保护新内涵,青年们沿着地质考察路线重现先祖迁徙足迹;云阳则将科学教育与文旅进行深度融合,让青少年在虚实交织中理解生命演化。当科学认知与文化记忆在特定空间叠加,枯燥的地质知识便升华为集体情感认同。
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全球价值,正通过创新的自然教育模式得到彰显。
站在世界地球日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轨迹揭示出深刻启示:自然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播,更要培育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当云阳居民能指着恐龙化石墙讲述生命演化故事,当坎布拉牧人能用地质锤辨别岩石年代,这种根植于本土经验的知识生产,或许远比标准化科普更具生命力。地质公园作为“活着的地球实验室”,既保存着数亿年的地球记忆,也孕育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次岩石剖面的解读都是与远古的对话,每处化石层的保护都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护,正是对“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最生动的中国诠释。(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