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寻武夷山生物多样性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探寻武夷山生物多样性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07 09:44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项目支持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持续开展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丁晖不会忘记第一次来到武夷山时那满目的绿意和空气中醉人的栀子花香。

  他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被任命为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武夷山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科学观测工作负责人,从此与武夷山结缘。

  10多年来,武夷山成了丁晖工作的“主阵地”,他和同事们也见证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网络从建立到完善的一点一滴。

  建设大样地、观测研究站——

  “就这样参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开展野外定位观测,样地的建设是基础。2011年,南京环科所联合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在武夷山建立了两个样地。

  2013年,该团队又在其中一个样地的基础上开展9.6公顷的大样地建设。历时两个月,团队对大样地范围内的6万多棵树逐一标记、定位、识别、检尺,完成了植物群落的全面调查。

  在以植物为主的调查之外,该团队还对大样地内的森林水文、气象、土壤、兽类、鸟类、昆虫等开展了综合性研究,后来这里便叫做四新综合观测场。

  “样地是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设施。森林大样地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森林群落特征和植物功能性状的长期变化,还可以探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变化效应。”丁晖介绍。

  样地由少到多,观测基础设施也在不断丰富,丁晖开始思考——将样地等观测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建设武夷山观测站,可以更全面持久地开展武夷山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科学观测。

  2017年,生态环境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并开展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在单位的支持下,丁晖提交申请,武夷山观测站很快获批。

  此后,在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支持下,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顺利实施。“就这样参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丁晖觉得很荣幸。

  2021年,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目前已建成覆盖武夷山国家公园全域、辐射武夷山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网络。

  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谈保护,摸清家底是前提”

  摊开中国地形图,东南一角,武夷山脉巍峨耸立。张惠光指向地图说:“地球同纬度的很多地方都是荒漠,武夷山却罕见地保留着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张惠光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典型特点。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如何更好保护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一直是张惠光的心头大事。

  “谈保护,摸清家底是前提。”张惠光说。早在1979年,福建就启动了为期10年的武夷山大规模科考行动,发现了一批新科、新属、新种,首次摸清了武夷山生物资源的家底。

  “按照科学调查的周期,通常每10年需要开展一次。距离当时的‘十年科考’已过去30多年,再次摸清家底已十分迫切。”张惠光说。

  在开展武夷山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科学观测期间,丁晖和同事就对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十分着迷,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2021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启动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技术支撑和具体实施就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

  今年,武夷山国家公园陆续公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效。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以来,目前已有武夷山卷柏、璞云舟蛾等12个新种被发表,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刷新。

  “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我们重大工程观测站工作的一项延伸。”丁晖介绍,“无论是建样地、观测站还是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作用在于通过实打实的调查数据,呈现出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从而为制定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继续下去——

  “生物多样性,我们共同守护”

  苔深林密,山间下着小雨。早上8点,调查队员3人一组,带上设备出发了。3人分工明确,一人挂上金属牌,负责树木标记;一人识别树种、测量树高、胸径等基础数据;一人负责记录。毛锥、木荷、赤楠……时间一点点过去,记录本上,物种的名字越来越多。

  丁晖喜欢这样的时刻。2011年,在开展武夷山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科学观测之前,他从未到过武夷山。前几年,从南京到武夷山,绿皮车中午出发,次日凌晨4点多到达,现在高铁车程缩短为近4个小时。承担武夷山项目后,丁晖成了往返于这条线路上的常客。

  在野外,亲手获得的观测数据使他感觉踏实、兴奋。兴奋之余,是辛劳与汗水。野外定位观测,白天的时间最是宝贵。早饭后出发,背上干粮和水,直到天黑才返回。结束一天的调查,晚上回到住处后,要整理当天的数据、准备第二天的物资、交流一天的收获……这些工作都做完,已经是夜里11点以后。

  就这样,团队对面积为9.6公顷的大样地进行了两次全面的综合调查。丁晖记得,2013年大样地建设期间,他们刚到武夷山时,还穿着短袖。等到当年12月的调查结束,样地下的那片茶园已经布满白霜。

  “起初不知道这项工作会做多久,能否持续下去。可现在,至少在我退休前,我会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科学观测坚持做下去。”丁晖说,“生物多样性,我们共同守护。”

  开展样地建设、建立观测站、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前后已有数百名科研人员、老师、学生等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其中一些调查队员如今已经成为学校教授、研究员等科研骨干,继续在不同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记者 王崟欣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银龄”学员迎来毕业季

  • 贵州榕江县防汛应急响应再次提升至Ⅰ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