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来源:科普中国2020-07-22 11: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是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因火地距离遥远,再加上火星环境复杂,人类的探火之旅十分不易。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共实施了44次探火活动,其中完全成功和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约53%。许多探测器还未能抵达火星就半路“夭折”,还有一些到达了火星,却也最终长眠在那里。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步步曲折,却也让每一个里程碑都熠熠生辉。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到了火星,在目镜里,火星看起来只是一颗稍大些的橘红色星球,这一举动开创了火星探测的新纪元。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1655年11月,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绘制了第一份火星表面手绘图,还计算出了火星的自转周期略大于24小时,这一结论在10年后由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确认。

  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启了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征程,科学家们承受过失败的苦,也收获了成功的甜。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这段旅程的第一步,就在挫折中前行。1960年,人类第一次发射火星探测器—苏联火星1A、1B号,开创了探测器观测火星的历程,虽然没有成功,但同样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1965年7月15日,水手4号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的探测器,并传回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的照片。它从距离火星1万公里处拍摄并回传了21幅照片,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环形山,大气密度为地球的1%。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1972年1月3日,水手9号成功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成为第一个环绕火星飞行的人造卫星。它成功拍摄到了火星全貌,发回了7329张照片,并发现了火星上具有火山及峡谷。为了表示纪念,人类将“水手9号”发现的一条4800公里长的大峡谷,命名为“水手谷”。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大小和一台微波炉差不多,名为“旅居者”号,于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着陆。它的移动范围半径约200米,速度1厘米/秒,共完成了250天的火星漫步,深入探测了火星的气候、岩石和土壤。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2004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是人类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步步生辉!3分钟看懂人类“探火”之路

  路修远以多艰,登火星之志不变。400年来,火星对人类的意义,从一颗橘红色的亮点,向“下一个地球”逐步迈进。九天之际,未来可期,上天问火,我们来了!

  出  品:科普中国 光明网

  监  制:战 钊

  策  划:宋雅娟

  文字撰稿:赵宇豪

       徐倩阳

       宋雅娟

  后期制作:李玢玢

       肖春芳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