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什么猕猴桃在国际上常被称为“新西兰奇异果”?为什么市面上出现了更多的黄肉红心猕猴桃?为什么老百姓买到的国产猕猴桃有时会出现软化过快、腐烂、产生酒精味等问题?11月21日,在一场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研讨会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栽培技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副理事长齐秀娟围绕猕猴桃的前世今生做了分享。
左:《诗经》里的名字叫苌楚;右:唐朝就有人工栽培记载(黄宏文等著,《猕猴桃属:分类·资源·驯化·栽培》,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
我国是世界猕猴桃的起源地,早在1200年前就已开始利用猕猴桃,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且唐代以后,历代编撰的本草类书籍大多有关于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属植物全世界有66个种、约118个种下单位(变种、变型)。中国有猕猴桃属62个种,猕猴桃遗传资源极为丰富。
齐秀娟介绍,猕猴桃之所以在国际上常被称为“新西兰奇异果”。这背后有一段历史:1904年,一位新西兰女教师将一把猕猴桃种子从中国带到了新西兰。正是这把来自中国的种子,后来成就了全球领先的猕猴桃产业。
相比之下,我国真正开始系统开展猕猴桃科研与产业化工作,是从1978年才起步的,至今不过四十多年。当消费者吃到国产猕猴桃时,有时会觉得口感不够理想、品质不稳定,正是因为我们起步晚、基础薄。
强大的科技支撑是“甜蜜”的坚实后盾。(海报设计/AI 风格/木刻版画)
过去国产猕猴桃以绿肉为主,风味偏酸,品质不稳定。近年来,通过科研人员持续攻关,市场上陆续出现黄肉红心以及可直接剥皮即食的软熟型新品种。这些变化,正是中国科研人员四十多年来不懈奋斗的成果。
在育种技术方面,齐秀娟介绍,早期主要依赖从野生资源中筛选优良单株,周期长、效率低。由于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植物,过去需等待植株生长4—5年开花后才能辨别性别,一个完整育种周期常达十余年。
如今,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团队已成功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实现苗期性别鉴定,可提前剔除雄株,显著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
针对长期困扰产业的果实软腐病、细菌性溃疡病等关键病害,齐秀娟团队已定位相关致病基因,并正探索通过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推动抗病、优质、多样化的定向育种。
齐秀娟坦言,当前猕猴桃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很多国产猕猴桃出现软化过快、腐烂甚至酒精味,根源在于生产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防控,尤其是对采后软腐病的忽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基层科技支撑薄弱,不少地区仍是农民自发种植,缺乏科学规划、品种筛选和冷链配套,往往等到滞销或病害暴发,科研人员才被请去“救火”,往往为时已晚。
齐秀娟呼吁科技力量应在产业发展的前端就介入,从品种布局、标准化建园、绿色防控到采后处理与冷链物流,亟需科技全程护航,让农民少走弯路,让国产猕猴桃真正走向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光明网记者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