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物育种科普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基因故事 > 正文

生物育种科普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

来源:光明网2025-01-20 13:55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育种的核心手段,是必须抢占的新赛道。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这一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近年来也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生物育种科普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

图片由AI生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介绍,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方面,我国起步较晚。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烟草问世,1996年美国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产品,至今未发生过一例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引发安全问题的事件。

  从科学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层面的评估,包括基因操作的安全性、生态安全性、食品安全性等。

  “我国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先后陆续出台了关于转基因产品和生物安全的法规条例。”种康说,“如果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就必须通过条例规定的所有审批程序。”

  然而,面对这一前沿科技,公众对其安全性的疑虑和担忧始终存在。这主要源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和缺乏了解,许多人担心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过敏反应、诱发疾病等。此外,一些人也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基因污染等。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估转基因安全性,加强科普宣传,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育种科普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

图片由AI生成

  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担忧,加强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科普,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种康说。

  种康认为,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应该积极地向公众普及转基因技术的知识,解释其原理、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评估过程。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光明网基因科普团队)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