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彻底弃用化肥农药?不可能,没必要!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彻底弃用化肥农药?不可能,没必要!

来源:中国农网2021-02-01 11: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网上一篇名为《中国农业令人担忧,一亩地43.8斤化肥!我们其实是吃化肥长大的!》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不仅质疑中国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正确性,甚至干脆提出,应该回到过去,过一种“零化肥零农药”的生活。刻意吸人眼球的表达,再一次将化肥农药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其实,从自媒体兴起以来,“妖魔化”化肥农药的言论隔三差五就会换一件“马甲”跳出来,以刺激感官的标题和哗众取宠的表达收割流量。这次也不例外,只是选了一个自认为新颖实际上稍作推敲就不攻自破的论点:中国农业应该彻底摆脱化肥农药,回到100多年前“从来不用化肥和农药”的时代。且不说片面追求“零化肥零农药”本身是否科学,仅从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来说,这种反常识的论调只是“听上去很美”。照此操作,根本不可能回到传统农耕的“桃花源”,只能重返饥饿、紧缺、贫困的从前。

01.jpg

  有人可能要问,那到底该如何看待化肥农药?首先还是应该读点历史,而这历史也并不久远,毕竟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68.6公斤,让几亿人填饱肚子就是当时中国农业最紧迫的课题。而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带来了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相关测算数据表明,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50%左右,平均每年我国使用农药可挽回粮食损失2000多亿斤,减少粮棉油、果菜茶直接经济损失550亿元以上,相当于增加了12%-18%的种植面积。 为解决养活中国人这一世纪难题,化肥农药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许有人说,历史应掀篇,要活在当下。那是不是今天已经能够完全离开化肥农药了?不妨试想一下完全没有化肥农药的世界。有实验证明,没有农药,农作物普遍产量损失30%-40%,如果按这一减产幅度计算,中国粮食总产量大概只有8000多亿斤,相当于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这还没有计算不用化肥造成的减产。我国粮食安全本就是越来越紧的紧平衡,如果不施用化肥农药,损失的产量从哪里找耕地来弥补?是不是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如果增加粮食面积,是不是又要挤占其他农产品?这又会给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带来怎样的压力?

  可能还有人说,别人家都这样吗?还真没错,化肥农药和种子一样,都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投入品。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本身就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表现之一,这也已经是农业全球共识。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连年种植农作物,必须要给土地补充养分,不用化肥,就用农家肥,但农家肥数量有限且转化效率较慢。纵观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完全摒弃化肥。而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有效消灭病虫草害,更好地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品质,更是早已被多国实践证实。在美国,杀线虫剂让甜菜增产175%;在巴西,甘蔗杀虫剂让产量增加30%;在加纳,杀虫剂使可可产量翻了三番;在菲律宾,除草剂让水稻增产50%……

02.jpg

  既然我们离不开化肥农药,但为什么一提到它们就总是负面印象居多,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又总是把板子打在它们身上呢?一方面,不排除前些年确实有滥用化肥和不科学施用农药带来的土壤酸化、农残超标等个案和问题。另一方面,更多的与个别自媒体缺乏科学素养和认真求证、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有关,再加上相关商家出于私利推波助澜、夸大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有些消费者抱着宁枉勿纵的心态,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化肥农药被“妖魔化”的标签,化肥农药就这样背起了“锅”。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一代有一代的使命。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和认识也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历史进程,既不能因为个别案例而否定其全部贡献,更不能因为曾经的问题而看不到如今的成绩。自2015年我国启动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化肥和农药年均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0.3%和12.3%,截至去年,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不合理的施用减下去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起来了。这些努力当然不应该被选择性忽视。

  说到底,化肥农药屡受非议,一方面再次说明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和做好农业科普方面,努力空间还很大。除了要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改进化肥农药的施用方式、提高利用率之外,媒体也应积极引导公众辩证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

  往大了说,也不只是化肥农药,近年来凡是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总会有类似非黑即白的声音出现。而无论是对某一类农业投入品的功过评说,还是对某一项农业新技术的利弊分析,都不应该是“一棒打死”或者“一捧上天”的简单判定,而应该秉持大历史观和科学态度,否则人云亦云、跟风盲从,不自觉中就耽误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零化肥零农药”不等于“健康”,使用化肥农药更不等于“有害”。这应是关于化肥农药的常识,更应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图片:“大国三农”视听资源共享平台(冯克 李竟涵)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互的乌镇漫步:一场古镇与数字的对话

  • 第八届进博会丨中国馆精彩亮相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