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诺奖中的“基因”】人类真的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吗?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基因故事 > 正文

【诺奖中的“基因”】人类真的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吗?

来源:光明网2020-09-25 11: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诺奖中的“基因”】

  很多电影里面,主角获得超能力的方式总被解释为某些特殊的影响而导致“基因突变”,例如我们熟悉的蜘蛛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响。但是,这些桥段并非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在自然界中,基因突变在频繁发生。那么,人类行为真的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吗?又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

【诺奖中的“基因”】人类真的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吗?

果蝇(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先回到高中生物课:谁都不会忘记“现代遗传学之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小可爱“果蝇”的故事,自从他将果蝇带上了遗传学研究的舞台,这只小小的虫子便成了科学家们的好伙伴,为人类生物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摩尔根也因“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遗传学家。

  历史总是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当1912年的摩尔根招收一名叫做荷尔曼·约瑟夫·穆勒的年轻人进入自己的“蝇室”从事果蝇遗传学研究的时候,他并不会想到,未来穆勒也将一生与小小的果蝇为伴,并在13年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遗传学家。

  当果蝇遭遇射线

  穆勒认为,在自然条件下果蝇的突变频率是很低的。为了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穆勒决定采用强有力的、由放射源产生的短波电磁辐射这样的“利器”来干预基因。从1921年开始,整整10年穆勒在得克萨斯大学的一间地下室里,不知疲倦地探索用射线诱发基因突变以及检测这些突变的方法。他采用X射线照射果蝇,发现X射线能大大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突变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诺奖中的“基因”】人类真的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吗?

正在对果蝇进行照射实验的穆勒(图片来自网络)

  1927年,穆勒在他最为重要的《基因的人工蜕变》中写道:已十分肯定地发现,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子,能诱发受处理的生殖细胞发生高比例的真正的“基因突变”......他十分明确地指出,无论是以X射线引起的基因突变还是自然界中的突变,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砖一瓦”,也即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基本的材料。穆勒通过自然界提供的事实和他的实验证据告诉人们一种信念:正是突变过程造成了我们所研究的进化,而进化过程又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而加快的。

  在他公开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后,研究射线生物学、基因突变过程、基因复制过程的工作纷纷展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接导致了新的科学分支的产生。1946年,诺贝尔委员会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穆勒。

  基因突变的发展与运用

  基因突变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了祖先从未有过的新性状。后续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自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和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基因突变诱变剂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同时基因突变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基因突变除了本身的理论意义以外,还有广泛的生物学、医学意义。

  事实上,导致基因突变的人为外因可以有很多,包括物理方式如应用X射线、激光、紫外线、伽马射线等;化学物质如亚硝酸、黄曲霉素、碱基类似物等;某些病毒和细菌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DNA核苷酸顺序分析等技术的出现,现在已能确定基因突变所带来的DNA分子结构改变的类型,包括某些热点的分子结构,并已经能够进行定向诱变。

  基因突变为整个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不仅能够为研究提供思路,在当今科学家的运用下,有了更高的实践意义。如可以通过诱使生物产生大量而多样的基因突变,从而根据需要选育出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又如发明诱变剂处理雄性害虫使之发生致死的或条件致死的突变,然后释放这些雄性害虫,使它们和野生的雄性昆虫相竞争而产生致死的或不育的子代等。

  科学精神坚定而伟大

  纵观穆勒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实验室蒸蒸日上时遭遇美国经济大萧条,丧失研究经费;辗转德国继续科研工作时遭遇法西斯上台;前往列宁格勒继续研究,却遭遇李森科伪科学主义和大清洗;前往英国却赶上二战爆发,英国面临被入侵的威胁。但值得称赞的是,无论辗转何方,最困难的时候穆勒也不忘带上自己的果蝇株系,在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动荡的时局中坚持着自己的科学研究,并秉持着心中的正义。

  通过实验,穆勒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某些不负责任的活动会导致人类的基因突变,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他于1955年参加了以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首的7位科学家呼吁禁止核武器的活动,参与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作为反对辐射危害的先行者,直接助推了后来国际社会控制核武活动的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作者:张蕃

  本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金芜军进行科学性把关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