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类对宇宙中其他世界的追寻,曾是哲学与科幻的疆域。然而,在过去短短三十年间,这一追寻已演变为一门精密的观测科学。
日前,2011年诺⻉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在上海科普大讲坛带来主题为“天文学未解之谜”的讲座。他介绍了多种发现和研究系外行星的方法,同时指出,地球在宇宙中较为常见,并提及未来通过观测行星大气可探索生命存在的可能。
 
【内容要点总结】
一、系外行星的核心探测方法
1.间接探测法
多普勒效应法:通过光谱探测仪(精度达每秒20-30米)观测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微小速度波动(如每秒1米),推断行星存在;同时可计算行星质量。
凌日法:观测行星穿过恒星与地球之间时的恒星亮度降低现象(类似金星凌日),开普勒等设备可捕捉;结合该现象能通过行星密度,反推其组成成分。
2.直接观测法
利用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精度比肩詹姆斯韦伯且口径更大)、30米超大型望远镜等,直接观测恒星旁的行星。
通过微波探测恒星形成时的一氧化碳,发现仅几百万年的年轻恒星周围、由尘埃形成的行星。
辅助技术:超大型望远镜搭配激光系统,提升影像精度与像素,捕捉更多光子,辅助行星发现。
 
二、系外行星的关键特征结论
地球的普遍性: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平均存在0.3-1.7颗类地行星,证明地球在宇宙中并非罕见,而是较为常见。
行星类型差异
存在“超级地球”:质量约为地球10倍,由铁和岩石组成,可能含有水。
存在气态行星:比地球大但密度更低,形态类似海王星或木星,与地球组成成分不同。
已发现数量:目前已探测到约六千颗系外行星,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三、系外行星的未来研究方向
大气成分分析:行星凌日时,其大气会在恒星光线中留下化学“足迹”;ELT等超大型望远镜可捕捉这种微弱信号,分析行星大气的化学组成。
生命存在探索:氧气与地球生命高度相关(无生命则无氧气),通过探测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氧气,可直接判断该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可能,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内容可点击观看回放。
科普中国直播|新视野 新宇宙:对话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https://h5.live.gmw.cn/cloud/h5/1760416739617076)
【专家简介】
布莱恩·施密特,2011年诺⻉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澳⼤利亚官佐勋章获得者、澳⼤利亚科学院院⼠、英国皇家学会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现象,与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共同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研究超新星的过程中,他们的研究确定了超新星的运动方式,从而发现宇宙正以不断加速的速率膨胀。这一发现令天体物理学界震惊不已,因为此前普遍认为宇宙膨胀会因反向引力作用而逐渐减弱。
制作:肖春芳 崔雅晴(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