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浩瀚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现有最普遍接受的宇宙模型表明,宇宙70%的能量是暗能量,25%为暗物质,剩下5%则是普通物质,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可见天体。其中,暗物质通过引力把星系和星系团聚在一起,而暗能量被推想为影响宇宙加速扩张的最大因素。
日前,2011年诺⻉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在上海科普大讲坛带来主题为“天文学未解之谜”的讲座。他表示,为了研究宇宙中的暗物质,科学家已经努力了数十年,包括用大型对撞机创造暗物质粒子、在地下深处直接探测、通过望远镜间接观测等,但依然知之甚少。对于宇宙的未来,他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展望:除非暗能量突然消失,否则星系将持续远离,宇宙将在不断加速的膨胀中逐渐暗淡冷却,最终陷入一片黑暗。
 
【内容要点总结】
一、宇宙构成:以“暗成分”为主,整体呈平坦状态
成分比例:仅5%是人类可观测的普通物质(多数诺奖围绕此研究),25%是暗物质,70%是暗能量,二者合计占比95%且无法用肉眼观测。
平坦性依据:通过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波形计算,原子、暗物质、光子等所有成分共同作用,使宇宙整体呈现“100% 平坦”状态,该结论可通过声波现象印证。
 
二、暗物质与暗能量:性质待解,探测面临困境
1. 暗物质
推测性质:类似中微子,是可穿透地球的粒子;星系聚群时会弯折空间,且能直接穿过聚群(原子碰撞后会停留)。
探测现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试图通过高能粒子对撞产生暗物质粒子。但即便产生,它们也会“消失”在探测器中,难以直接被捕捉。将高纯度的探测物质(如液态氙)置于深地矿井中,隔绝干扰,以期捕捉到暗物质粒子与原子核极罕见的碰撞。但经过约15年的努力,目前仍一无所获。在宇宙中暗物质最密集的区域,寻找它们相互湮灭可能产生的伽马射线等信号。但目前尚未找到暗物质的直接粒子证据。
2. 暗能量
暗能量比暗物质更为诡异,它似乎是一种内在于空间本身、导致空间加速膨胀的能量。
核心作用:仅与引力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宇宙加速膨胀的推手。
研究进展:超新星实验(超2000个样本)发现其行为可能偏离爱因斯坦预测;通过观测银河系碰撞、测量宇宙距离收集数据,未来需结合新理论探索。
 
三、宇宙未来:持续加速膨胀,最终归于黑暗
太阳演变:未来几十亿年,太阳核反应持续增强,最终,将演变为一颗红巨星,其体积会膨胀并可能吞噬地球。
宇宙结局:如果暗能量如当前观测所显示的那样持续存在甚至增强,空间的创造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最终可能超过光速。这将导致宇宙中所有星系彼此远离,直至消失在彼此的视界之外。宇宙将变成一个不断膨胀、寒冷、黑暗和孤寂的虚空,所有的恒星都将熄灭,最终迎来一个“大冻结”或“热寂”的结局。届时,人类文明若还存在,也将“什么都看不到了”。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内容可点击观看回放。
科普中国直播|新视野 新宇宙:对话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https://h5.live.gmw.cn/cloud/h5/1760416739617076)
【专家简介】
布莱恩·施密特,2011年诺⻉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澳⼤利亚官佐勋章获得者、澳⼤利亚科学院院⼠、英国皇家学会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现象,与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共同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研究超新星的过程中,他们的研究确定了超新星的运动方式,从而发现宇宙正以不断加速的速率膨胀。这一发现令天体物理学界震惊不已,因为此前普遍认为宇宙膨胀会因反向引力作用而逐渐减弱。
制作:肖春芳 崔雅晴(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