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第二十七届中国科技年会平行论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7月10日在北京召开。
聚焦“破界·重构·赋能——共筑学术出版新生态”主题,“学会服务365”联合光明网推出《期刊大咖谈》专栏,对话国内外顶尖期刊主编和出版人、期刊评价专家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深入探讨一流期刊建设的策略、方法和路径,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探索解决方案。
杨蕾《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
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扩大本土期刊国际影响力,实现国产论文与优质期刊“双回流”,是中国期刊平台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聚焦光学期刊专业化集群发展,从AI赋能平台建设、集群化构建知识生态两大维度深入剖析,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学领域本土期刊平台提供了清晰思路。
以期刊体系设计打造优质平台
许多国内优秀期刊和论文,出于历史或其他原因选择了国外出版机构与平台。但这些由国人创办、运营的期刊,其实内心深处都渴望回归——毕竟每一篇成果背后,都凝聚着主编、编委、作者、编辑的巨大心血。
投稿作者们之所以犹豫,是担心回归后缺乏与之匹配的本土平台:在国外平台已积累的声誉,若因国内平台影响力不足而难以延续,心血可能沦为“默默无闻”,这无疑是对科学家付出的辜负。因此,推动“双回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国内需搭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平台——无论综合性还是垂直学科型,要让回归期刊的影响力不落后于原有平台,给成果一个可靠的“落脚点”。
《中国激光》杂志社在这方面已有实践:从1974年办刊起,便规划了金字塔形的期刊体系,经过数十年努力,已形成覆盖不同层级的金字塔型期刊——既有Top刊如《Advanced Photonics》(AP)及姊妹刊《Advanced Photonics Nexus》,也有Q1区的中层期刊。这些分层布局与平台建设,正是为了让不同层级的成果都能找到匹配的展示渠道,在各自受众群体中形成深度影响,让优质成果有处安放、被人看见,期刊平台才能长盛不衰。
对于光学领域而言,唯有当本土平台真正具备与国际顶尖平台相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服务力,才能真正吸引国产“论文”回归,推动科学家们将切实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的期刊里。
以专业集群构建多维生态
集群化是科技期刊突破“孤岛困境”重要路径。集群化有不同的类型,既有涵盖多学科期刊的综合性集群,也有围绕单一专业方向构建的专业学科集群。而中国光学期刊联盟的发展,正是专业集群化的生动实践。
2004年,面对中国光学期刊“孤岛”的困境,《中国激光》杂志社牵头组织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以“共享信息、抱团取暖”为初心,逐步构建起以“中国光学期刊网”为核心的技术抓手。这一平台整合了联盟内所有期刊从创刊至今的全文数据,通过碎片化处理、知识库(专家库、关键词库、学科库等)建设,构建了多维度的知识服务体系,让单一的“小期刊”汇聚成多元的“大平台”。如今,联盟的社群平台已跃居全球光电网站排名第一,印证了专业集群化的强大生命力。
以技术革新驱动期刊“提质增效”
在数字化浪潮下,技术革新渗透期刊平台的各个流程,助推科研期刊传播。以往期刊生产环节的编校润色,大多依赖人力,过程繁琐且重复性高。运用数字化、AI技术,能够将编校时间缩减近半。《中国激光》杂志社目前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研发相关产品,提升期刊发布的时效性,扩大其影响力。
而早在一年前,《中国激光》杂志社就凭借过亿的大数据,打造了一个光学领域大模型。在AIGC模型深度参与出版全流程的当下,Researching平台上的每篇论文都配备AI生成的思维导图、一句话摘要、短视频关键词。拥抱技术革新,让科研成果更易被理解和传播。
这种“AI增强出版”模式,不仅提升了编辑效率与出版质量,大大缩短了期刊发表的周期,更降低了读者的获取门槛,让专业内容触达更广泛群体。对于光学期刊集群而言,AI技术的融入正在重塑内容生产、传播与服务的逻辑——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推送”,从“单一文本”到“多元呈现”,让光学领域的前沿成果真正“出圈”,为科技强国与期刊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策划组:王朝阳 刘荣 张佳兴 林佳欣
统筹组:刘旭波 刘丽英 李丽君
记者:林佳欣
脚本整理:蔡悠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