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植物保护,早已不是过去的下地捉虫、背药桶打药。这个看似传统的专业,已然其内涵已拓展为用科技守护绿色的“植物医生”。基因编辑培育抗病作物、AI 预测病虫害流行……植物保护专业正用硬核科技守护着每一株作物的健康。
历史悠久:植物保护专业的进化史
当古人在甲骨文中刻下“蝗”字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些应对虫害的零散经验,会在千年后成长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植物保护的学科雏形,诞生于人类对“吃饱饭”的朴素追求。《诗经》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就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中积累的植物保护智慧。
图片由AI生成
进入21世纪,这个古老学科在科技助力下迎来蜕变:基因编辑技术让作物拥有了天然抗病虫基因,大数据能精准预测病虫害流行路线,无人机植保实现了农药的精准喷施。从“见虫杀虫”的被动防御,到“未病先防”的主动守护,植物保护已成为融合多学科的现代科技领域。
不只护苗,更是粮食安全守护者
植物保护,即保护植物、维护人类健康,是研究病、虫、草、鼠类等重要农业有害生物的成灾机理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植物保护学科已融合了前沿技术,用于研究有害生物与农作物的互作机制、发生规律及成灾机理等,进而研发智能监测预警体系以及抗病虫作物、绿色高效农药等新型防治技术,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的绿色可持续防控,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全人类的营养与健康。
简单说,植物保护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就像植物的“医生”和“卫士”—— 既要诊断作物的“病症”、识别“天敌”,还要开出“药方”,最终保障粮食产量与品质。如同人体需要医生,当植物面临真菌“皮肤病”、虫害(如蝗灾)、杂草争夺营养等威胁,植保人便是植物的“主治医师”。
图片由AI生成
植物保护专业学什么?
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习,称得上是微观操作+宏观洞察的双重修炼。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例,你会发现这里既有实验室的精密探索,也有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
核心课程:搭建“植物医学”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层:《生物化学》解析植物抗病与病原体互作的分子机制,《遗传学》探究作物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植物生理学》揭示植物受病虫害侵袭后的生理变化 —— 这些课程是理解“植物生病原理”的基础。
专业技能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你识别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普通昆虫学》带你认识昆虫的形态与习性,《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则聚焦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相当于“植物疾病诊断手册”。
应用技术层:《农药学》研究绿色农药的研发与使用,《植物检疫学》学习如何防止病虫害跨区域传播——这是“开药方”的关键。
实践课程:在田间课堂展开“实战防控”
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比例很高的学科,同学们要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学习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础知识,为识别病虫害打好基础。
在实地调查中,学生能够调研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模拟实训”,将课堂上的知识融入到“实战”中。
图片由AI生成
植物保护专业,未来出路如何?
从科研殿堂到田间地头,从政府机关到国际企业,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正活跃在多个领域。
科研深造: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近三年平均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为35%,2024届达到40%。近三年平均深造比例(含国内读研与出国深造)约为60%,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同学们可以深耕抗病基因编辑、入侵生物防治等前沿方向。
政府与事业单位: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从事政策制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工作。
企业单位: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内外农业企业从事农药研发、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
图片由AI生成
从“虫口夺粮”到构建生态屏障,植物保护始终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当你选择这个专业,你不仅在学习一套系统的科学技术,更在接过守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接力棒。
作者:谢芸
审核专家:陈俐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