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城市公园的树梢传来清脆鸟鸣,当长江江面重现江豚嬉戏身影,这些自然信号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态密码?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本次活动以“江海联动、城乡安全”为主题,汇聚学界智慧与社会力量,为公众解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与实践成果。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胡春胜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于贵瑞视频致辞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上海故事”“生存智慧”等主题展区,以及“绿萝讲堂”等科普活动,让生态知识成为公众可参与的实践行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等嘉宾共同为“博物教育服务平台”揭牌,标志着生态文明科普事业迈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该平台将整合生态科普资源,推动自然教育与科学传播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科普服务。
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启动仪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以“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系统阐释了长江生态保护的科学逻辑。他介绍,长江提供全国81%的淡水资源,养育60%的人口,却曾因过度捕捞导致生物完整性指数降至“无鱼”等级。2021年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通过水产养殖技术创新保障供给,为禁渔政策落地奠定基础。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数量达1249条,较2017年显著增长,印证了禁渔措施的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作报告
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从文明发展视角出发,揭示生态与人类文明的深层关联。他指出,人类创造的财富仅相当于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二分之一。通过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河流域的现象,他提出“资源分布的时空格局决定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呼吁通过科普教育培养正确生态观,让公众认识到长江大保护关乎流域生态安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作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聚焦“城市鸟类多样性观测的公民参与”,展示公众科学的强大力量。以上海为例,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平台,观鸟者累计提交14万篇报告、将近上亿次鸟种记录,涵盖全国93%的鸟类物种。数据分析显示,上海中心城区观测到鸟类258种,其中留鸟占77.54%,白头翁等成为优势物种。他呼吁建设“鸟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让公众在参与中提升保护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作报告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通过“中国恐龙大展”解读“环境塑造生命,生命也塑造环境”的生态法则。从禄丰盘古盗龙化石见证盘古大陆变迁,到超级沙尘暴中保存完好的圆角龙化石,他展示了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规律,并以恐龙灭绝警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作报告
作为中国生态学学会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上海科技馆、上海市生态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自2018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已在南宁、昆明、海口、杭州等七座城市成功举办,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参与单位超百家,累计线上线下受众达500万人次,成为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平台。(记者 林佳欣 实习生 李鑫怡)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http://h5.live.gmw.cn/cloud/h5/175507760426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