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来源:科普中国-大国粮策2025-08-11 17:05

  编者按:苹果红得不均匀就是没熟?越大越好吃?这些挑果误区该澄清啦!其实条纹红苹果更脆甜,中等个头才是“黄金比例”。实验室里,科学家正破解苹果的“颜值密码”和“口感基因”,从色素调控到细胞排列,连“借番茄试基因”的妙招都用上了。今天我们跟着苹果的视角揭秘真相,下次挑果不踩坑,还能读懂果肉里的科研智慧!

  作为超市货架上的“老熟人”,我天天被你们用各种奇葩标准打量。今天就开个吐槽大会,好好扒扒那些年你们对我的误解。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一、那些年你们对我的“致命误解”

  总有人拿着我左看右看:“这苹果红得不够匀,肯定没熟!”拜托,我的红色全靠花青苷这位“化妆师”,它负责抗氧化,和甜不甜半毛钱关系没有。

  反倒是那些带红色条纹的兄弟,果肉脆得能“爆汁”,酸甜度简直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还有人追着超大苹果不放,仿佛买的是“苹果PLUS”。

  讲真,70~80毫米的中等个头才是“黄金比例”——生长周期刚好,糖分积累得不多不少,吃起来那叫一个香甜。

  二、实验室里的“苹果机密”

  别看我在超市里平平无奇,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我,可是费了不少劲。他们天天对着显微镜琢磨:“这苹果的红色咋来的?”“为啥有的脆,有的面?”今天就偷偷泄露点“科研内幕”。

  (一)我的“颜值与口感”,全靠基因写剧本

  颜色的“色素密码”:你们看到的红苹果、绿苹果、黄苹果,其实是“色素天团”在打工。

  红色是花青苷的功劳,绿色靠叶绿素撑场面,黄色则是类胡萝卜素的功劳——这些小家伙不仅决定颜值,还都是抗氧化高手,就像苹果给自己加了层“健康防护罩”。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口感的“面脆之争”:至于脆还是面?全看我身体里的“细胞建筑师”。脆苹果咬起来“咔嚓”响,是因为果肉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韧性强;面苹果粉糯,是因为细胞松松散散、细胞壁容易“散架”。科学家已经找到调控这些性状的“关键基因”,就像找到了调节口感的“开关”。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二)研究我,堪比一部“三年更一集”的剧

  周期难题:最让科学家头疼的是我的“慢性子”,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从开花到结果要等3~5年,想验证一个基因的功能,得有耐心。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曲线救国”的智慧:为了加快进度,实验室常用“跨物种验证”。番茄这伙计一年生,当年就能结果,科学家把我的品质基因“借”给番茄,如果番茄因此变脆变甜,就说明这个基因在苹果里大概率也管用。这种“借番茄试基因”的方法,高效又实用,能少走很多弯路。

  (三)难啃的“硬骨头”:让苹果自己“说话”

  终极目标:现在靠番茄“代劳”毕竟隔着一层,要是能直接在苹果里验证基因功能,结果会更精准。

  世界级难题:苹果干细胞诱导是出了名的世界级难题,就像让苹果的“种子细胞”听话地生长分化,一旦突破,研究效率能翻好几倍——这也是科研团队正在攻坚的方向。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三、挑苹果的“终极攻略”,学会这招别再踩坑

  (一)看纹路:“条红党”完胜“片红党”

  不是我吹,带红色条纹的苹果,90%都比全红的脆甜。这是无数科学家吃货亲测的结果,信我准没错。

  (二)看大小:中等个头才是“潜力股”

  别再跟超大苹果死磕了!70~85毫米的“中等生”才是宝藏——不大不小,糖分分布均匀,吃起来每口都一个味,不像大苹果可能“边甜心淡”。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三)摸手感:软硬辨口感,一按就知道

  想找脆苹果?用手指轻轻按一下,硬得像块小石头,松手立马回弹的就是。

  偏爱面苹果?按下去有点软,回弹慢悠悠的,保证粉粉糯糯,适合牙口不好的人。

  (四)关于蜡质:洗洗就能吃,别瞎操心

  国产苹果的黏糊糊是天然蜡脂,进口苹果的蜡是可食用级别的,就像给我穿了件“保鲜雨衣”。实在不放心,用清水冲10秒,连皮吃更有营养——我皮里的类黄酮、多酚,比果肉里多得多呢!

  吐槽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你们懂我:我好不好吃,真不是靠眼睛看、靠手感摸出来的。下次去买苹果,别再被那些奇葩标准忽悠了,照着攻略挑,保准每次都能选到“心头好”——毕竟,被懂的感觉,谁不爱呢?

监制:战钊 宋雅娟

策划:林佳欣

文案:林佳欣 李鑫怡(实习)

审核专家:李媛媛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图片由AI生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 广东潮州:积极应对台风“杨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