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来源:科普中国-大国粮策2025-08-11 17:05

  编者按:苹果红得不均匀就是没熟?越大越好吃?这些挑果误区该澄清啦!其实条纹红苹果更脆甜,中等个头才是“黄金比例”。实验室里,科学家正破解苹果的“颜值密码”和“口感基因”,从色素调控到细胞排列,连“借番茄试基因”的妙招都用上了。今天我们跟着苹果的视角揭秘真相,下次挑果不踩坑,还能读懂果肉里的科研智慧!

  作为超市货架上的“老熟人”,我天天被你们用各种奇葩标准打量。今天就开个吐槽大会,好好扒扒那些年你们对我的误解。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一、那些年你们对我的“致命误解”

  总有人拿着我左看右看:“这苹果红得不够匀,肯定没熟!”拜托,我的红色全靠花青苷这位“化妆师”,它负责抗氧化,和甜不甜半毛钱关系没有。

  反倒是那些带红色条纹的兄弟,果肉脆得能“爆汁”,酸甜度简直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还有人追着超大苹果不放,仿佛买的是“苹果PLUS”。

  讲真,70~80毫米的中等个头才是“黄金比例”——生长周期刚好,糖分积累得不多不少,吃起来那叫一个香甜。

  二、实验室里的“苹果机密”

  别看我在超市里平平无奇,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我,可是费了不少劲。他们天天对着显微镜琢磨:“这苹果的红色咋来的?”“为啥有的脆,有的面?”今天就偷偷泄露点“科研内幕”。

  (一)我的“颜值与口感”,全靠基因写剧本

  颜色的“色素密码”:你们看到的红苹果、绿苹果、黄苹果,其实是“色素天团”在打工。

  红色是花青苷的功劳,绿色靠叶绿素撑场面,黄色则是类胡萝卜素的功劳——这些小家伙不仅决定颜值,还都是抗氧化高手,就像苹果给自己加了层“健康防护罩”。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口感的“面脆之争”:至于脆还是面?全看我身体里的“细胞建筑师”。脆苹果咬起来“咔嚓”响,是因为果肉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韧性强;面苹果粉糯,是因为细胞松松散散、细胞壁容易“散架”。科学家已经找到调控这些性状的“关键基因”,就像找到了调节口感的“开关”。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二)研究我,堪比一部“三年更一集”的剧

  周期难题:最让科学家头疼的是我的“慢性子”,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从开花到结果要等3~5年,想验证一个基因的功能,得有耐心。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曲线救国”的智慧:为了加快进度,实验室常用“跨物种验证”。番茄这伙计一年生,当年就能结果,科学家把我的品质基因“借”给番茄,如果番茄因此变脆变甜,就说明这个基因在苹果里大概率也管用。这种“借番茄试基因”的方法,高效又实用,能少走很多弯路。

  (三)难啃的“硬骨头”:让苹果自己“说话”

  终极目标:现在靠番茄“代劳”毕竟隔着一层,要是能直接在苹果里验证基因功能,结果会更精准。

  世界级难题:苹果干细胞诱导是出了名的世界级难题,就像让苹果的“种子细胞”听话地生长分化,一旦突破,研究效率能翻好几倍——这也是科研团队正在攻坚的方向。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三、挑苹果的“终极攻略”,学会这招别再踩坑

  (一)看纹路:“条红党”完胜“片红党”

  不是我吹,带红色条纹的苹果,90%都比全红的脆甜。这是无数科学家吃货亲测的结果,信我准没错。

  (二)看大小:中等个头才是“潜力股”

  别再跟超大苹果死磕了!70~85毫米的“中等生”才是宝藏——不大不小,糖分分布均匀,吃起来每口都一个味,不像大苹果可能“边甜心淡”。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三)摸手感:软硬辨口感,一按就知道

  想找脆苹果?用手指轻轻按一下,硬得像块小石头,松手立马回弹的就是。

  偏爱面苹果?按下去有点软,回弹慢悠悠的,保证粉粉糯糯,适合牙口不好的人。

  (四)关于蜡质:洗洗就能吃,别瞎操心

  国产苹果的黏糊糊是天然蜡脂,进口苹果的蜡是可食用级别的,就像给我穿了件“保鲜雨衣”。实在不放心,用清水冲10秒,连皮吃更有营养——我皮里的类黄酮、多酚,比果肉里多得多呢!

  吐槽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你们懂我:我好不好吃,真不是靠眼睛看、靠手感摸出来的。下次去买苹果,别再被那些奇葩标准忽悠了,照着攻略挑,保准每次都能选到“心头好”——毕竟,被懂的感觉,谁不爱呢?

监制:战钊 宋雅娟

策划:林佳欣

文案:林佳欣 李鑫怡(实习)

审核专家:李媛媛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图片由AI生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大国粮策】苹果界吐槽大会:那些年对我的误解,该澄清了!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