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里有两株外形相近的植物
左边是水稻,右边则是稗草
别看长得像
稗草可是水稻的头号“劲敌”
它争光抢肥
每年让水稻减产超1000万吨
这些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稗草苗期和水稻像“双胞胎”
这种现象被称为“瓦维洛夫拟态”
传说是它为躲避农民拔除的“伪装术”
但一直没有足够的证据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叶楚玉所在团队
决定解开这个谜
他们先把几百份稗草“嫌疑人”收集起来
再在田里分区块种植并观察
最后给每份稗草做基因组测序
比对表型找出它们的“伪装密码”
研究发现
长得像水稻的稗草
是从“不像”的祖先变来的
大约1000年前的宋朝
南方水稻成为主粮
人们精耕细作拔除杂草
反倒给稗草施了压——
控制株型的基因被定向保留下来
某种程度上
是“农业革命”逼得稗草
“卷”出了伪装技能
为啥要弄清杂草和作物的关系?
一是更好防杂草,让它们藏不住
二是搞懂机理,培育更耐旱耐贫瘠的作物良种
三是驯化杂草的“真兄弟”,让贫瘠地也能种作物
自从十余年前加入浙江大学作物学科
叶楚玉和同事们就致力于
利用基因组大数据这把“金钥匙”
解读生命的奥秘
为推动作物学科发展
端牢中国饭碗
贡献智慧和力量
出品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策划统筹
宋雅娟、武玥彤
导演
李欣哲
演讲指导
林佳欣
审核专家
叶楚玉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鸣谢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