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海苍苍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各美其美
首页> 光明科普> 焦点新闻 > 正文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海苍苍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各美其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2 09:57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柳杉记录了千年的风雨,银杏承载着物种的秘密,天目铁木则是‘地球独生子’。我的工作,就是守好这些故事,把它们一直讲下去。”晨曦微露,薄雾氤氲,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目山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护林员赵明水站在古柳杉群下,讲述着天目山亿万年的自然奇迹。

  天目山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总面积4284公顷,是浙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亦是长江和钱塘江部分支流发源地和分水岭。作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保护区设立于1986年,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天目山保护区内有超过2000种高等植物、300多种脊椎动物、6000多种昆虫,其中以“天目”命名的植物42种、动物135种;拥有天目铁木、柳杉、古银杏等古树名木4807株,素有“大树王国”和“物种宝库”的美誉。

  南方红豆杉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天目山的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站在山脚下,赵明水指着远处错落的山脊说,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到落叶矮林,天目山的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行至山腰,只见一株古银杏树在悬崖峭壁边肆意生长。“因为孕育了22个不同年龄的次生树干,所以它的名字叫‘五世同堂’,该树树龄有1.2万年左右,被誉为世界‘银杏之祖’。”赵明水介绍,银杏树是天目山的一张“金名片”,天目山保护区内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银杏达200株以上,是全国最早确认、世界公认的三处野生银杏种群之一。

  然而,古树并非不朽!“看到了吗?这棵树的上半部分有一半是焦黑的,那是被雷击中的后果。”站在一棵胸径近2米的巨大古柳杉下,赵明水解释,自然雷击是这里的“杀手”之一,每年都会有很多古树因雷击而受到致命伤害,“这棵古柳杉已经快两百岁了,被雷电击中后虽然没有倒下,但树体内部已然枯萎,生命力大大减弱。”

  凹叶厚朴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所以我们在树海深处搭建了‘防雷塔’,每当雷电轰鸣,它们便会将强大的电流引入地表,避免雷击对古树造成致命伤害。”赵明水指向远处几座高耸入云的银色防雷塔,塔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辉,宛如钢铁卫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森林。

   2024年,赵明水有了一个新身份——古树“科研树长”。“每一棵特色古树,都有一份详细的档案,并配备科研人员担任科研树长、公安人员担任古树警长,确保科研和保护的双重保障。”赵明水表示,“一树两长”措施的推出,让天目山保护区生物保护工作更加系统化。

  在诸多创新举措的基础上,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逐渐迈向新高度。2024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天目山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条例》不仅为天目山保护区的每一片绿地、每一棵古树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发展。”《条例》的制定者之一、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方向平表示,这是杭州市首次为“一座山”专门立法,将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全新的实践模式。

  黄胸鹀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不容忽视的是,天目山保护区是全国范围内距大城市空间距离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般而言,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非常脆弱,距离城市越近,保护难度越大。然而,天目山保护区却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平衡推进的答卷。

   “以前盯山头,现在盯人头。我们保护这片山,就是在为未来保护一片蓝天。”50多岁的沈建文是天目山保护区的护林员,也是山脚下的村民,他清晰记得小时候村民砍树烧炭的场景。随着天目山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的逐渐完善,当地村民在享受生态福利的同时,也找到了与天目山和谐共处的路径。

   “现在村里开民宿、办农家乐、建农业园,既把山里特色的天目笋、小香薯带入了市场,也增强了保护天目山的动力。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天目山也越来越好了。”沈建文告诉记者,近期天目山保护区招收了几名00后护林员,新力量的加入,预示着天目山保护迎来新气象。

  古柳杉林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2025年9月,天目山将作为分会场,迎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召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为了寻求共识和解决办法,而天目山,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在参访天目山时如此评价。

   树海苍苍,生生不息。2025年,当全球的目光聚焦天目山,这颗深邃神秘的绿色心脏,将跳动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节拍……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08版)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