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健康生育观:守护“生命的火种”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健康生育观:守护“生命的火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9-27 09:12

  2021年8月31日,中国首例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图为阮祥燕怀抱这名新生儿。(北京妇产医院供图)

  显微镜下,复苏后的冻存卵巢组织中,每个亮点就是一个活的卵泡。(北京妇产医院供图)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在孕育新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中,生育前因疾病或相关治疗导致的卵巢功能早衰困扰着许多女性。如何保护她们的生育力?近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

  卵巢早衰

  “比癌症还难治的疾病”

  “卵巢是女性非常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女性的生育能力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阮祥燕介绍,卵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生育,二是分泌性激素,用于维持女性全方位的生理功能。卵子在卵巢中以卵泡的形式存在,女性发育成熟后,卵巢每个月一般有一颗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熟排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成熟卵子承担着孕育生命的功能;随着卵泡的发育而产生的性激素维持着女性少女时代的生长发育与成熟到育龄期的生育能力及健康美丽。当卵泡耗竭时,女性会出现绝经,也就没有了生育能力。

  阮祥燕介绍,正常女性50岁左右绝经,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更年期症状随之出现,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也会明显增高,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如果在40岁之前绝经,就属于卵巢功能早衰,医学上称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当发生卵巢功能早衰,女性容貌会急速衰老,皮肤容易出现皱纹和色斑,还会带来潮热、出汗、烦躁、失眠、易生气、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什么原因会造成卵巢功能早衰?

  “目前,约一半的卵巢早衰患者病因不明。”阮祥燕介绍,根据现有研究,生活工作压力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节食、不吃主食、熬夜、抽烟、酗酒)等因素都会对卵巢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卵巢早衰,如特纳综合征(即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这类患者先天卵泡数量不足且消耗迅速,往往到不了月经初潮就会绝经,所以在患者儿童期就要及时进行生育力保护;有些是疾病治疗导致的卵巢早衰,如肿瘤放化疗、骨髓移植等,往往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女性生育力。

  卵巢功能早衰能被治愈吗?“卵巢功能早衰是一种比癌症还难治的疾病。一旦出现衰退,是不可逆转的,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治疗延缓疾病进展。”阮祥燕介绍,临床上一般通过补充雌激素缓解症状,对于有激素治疗禁忌症的患者,可以用一些中成药缓解症状,但这些治疗方案代替不了卵巢功能。如果卵巢早衰已经引发了骨质疏松、萎缩性阴道炎、萎缩性尿道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到相关科室进行对症治疗。

  “卵巢早衰最明显的先兆就是月经周期、经量的改变。”阮祥燕提醒,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1至35天,经期为3至7天,如果连续两个周期月经不规律或月经量异常增多,就要引起重视,尽快找妇科内分泌专家评估原因,一旦确认是卵巢功能减退,要及时干预。

  如何预防卵巢功能早衰?

  “对于普通女性而言,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要多样化,不要过度节食,要吃主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保证蛋白质和钙的摄入。”阮祥燕提醒,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女性要努力保持生物钟的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睡觉;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吸烟,研究表明,吸烟会让卵巢衰退提前一到两年;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助于内分泌系统的稳定,促进卵巢功能的正常运行。

  难题挑战

  把单选题变为多选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超过480万例。保守估计,每年因癌症需要放化疗的女童和育龄女性至少有100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早期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超过70%的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但癌症放化疗在治病的同时也会破坏女性的卵巢功能,导致卵巢早衰。

  “如果把癌细胞比喻成核桃,卵细胞就相当于葡萄,用砸核桃的力量杀灭癌细胞的时候,也会把卵细胞彻底杀灭。”阮祥燕解释,许多癌症患者在经过放化疗治愈疾病后,面临着永久丧失生育能力的残酷现实。

  保命还是保护卵巢功能,只能是一个单选题吗?如何让癌症患者在保住生命的同时也保住卵巢功能与生育力呢?

  “这是一道国际难题,中国在这个领域曾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阮祥燕介绍,经过医学家、科学家们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一项新技术——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熟。2004年,全球首例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后的健康婴儿诞生。

  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技术?

  “在患者放化疗前,取出一部分卵巢组织,应用低温生物学原理冷冻保存起来,这相当于为患者冷冻保存了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颗卵母细胞。待患者治疗结束,再将冻存的卵巢组织移回自体,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生命,也保护了患者的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阮祥燕介绍,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卵巢组织的精心处理和冷冻保存:通过微创手术取下来的卵巢组织要马上放到转移液中,转移液温度要保持在4—8摄氏度;接下来,要小心去除卵巢组织中的血管、髓质,把卵巢组织处理成薄片,以便冷冻保护剂能充分渗透;再利用程序冷冻仪逐步降温到零下120摄氏度以下,然后放进气象液氮罐中保存。以上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冻存的失败,但正确的操作可以为患者保留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生育功能。

  “卵巢组织冻存技术是抗癌治疗无法延迟的育龄女性及青春期前女童重要的生育力保存方法。”阮祥燕表示,女性如果确诊肿瘤等疾病,医生有责任告知患者,放疗、化疗会杀灭卵细胞,造成卵巢功能衰退,这样患者可以抢在治疗之前及时咨询生育力保护专家,采取措施保住卵巢功能。对于青春期后或育龄期女性而言,一般可以选择卵母细胞冷冻、胚胎冷冻或卵巢组织冻存进行生育力保存;对于青春期前的女性,由于月经没有来潮,性腺轴尚未成熟,进行超促排卵获取卵子的方法不合适,也不可能将取出的卵子与精子受精配成胚胎冻存,因此卵巢组织冻存是目前青春期前女童唯一有效的生育力保护方法。

  “相比卵子冷冻和胚胎冷冻,卵巢组织冻存可以恢复自然月经周期和生育能力,无需辅助生殖技术,同时还能长期维持卵巢功能,减少绝经后慢性病的风险。”阮祥燕介绍,20岁时冻存的卵巢组织如果40岁时移植回去,卵巢基本还是20岁的状态,移植成功后不仅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完成生育,“尽管生不生孩子是患者自己的选择,但至少可以帮助那些未来想要生育的肿瘤患者,保留她们生育的机会。”

  卵巢冻存

  亟待被知晓的新技术

  在阮祥燕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她身着蓝色手术服怀抱一名新生儿,对着镜头深情微笑。正是这名女婴的降生,让她有了“冻存婴儿之母”的称呼。

  2016年,29岁的李晶(化名)确诊血液病,医生告诉她,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会导致卵巢功能早衰,她将失去做母亲的机会。彼时,她正待完婚,迫切期望保留卵巢功能与生育能力,这一愿望最终通过阮祥燕得以实现。

  两年后,李晶战胜了病魔,冻存的部分卵巢组织重新移植回她体内。仅3个月,她就恢复了月经,盗汗、失眠、易怒、老年斑等更年期症状也消失了。2020年12月,李晶自然怀孕。2021年8月,李晶诞下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首例健康婴儿悠悠。悠悠的平安降生,证明了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在中国真正生根、开花、结果。为了这一天,阮祥燕和团队持续奋斗了10多年——

  2010年,阮祥燕在德国访学时第一次看到卵巢组织冻存技术的活检手术。她立刻开始申请项目课题支持,一心想将这项创新性技术引进国内。在阮祥燕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各方的支持下,2012年4月,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在北京妇产医院创建。

  2016年9月9日,阮祥燕团队成功完成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移植3个月后,患者卵巢功能恢复正常。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的成功,填补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如今,首例患者的卵巢组织已移植8年多,功能依然正常。

  ……

  截至目前,北京妇产医院卵巢组织冻存库已为近700例患者进行了卵巢组织冻存,年龄最小的患者仅7个月,打破亚洲冻存卵巢组织年龄最小患者的纪录,完成冻存卵巢组织移植26例,全部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首例‘冻存婴儿’是2021年诞生的,比国际上晚了17年,虽然起步晚,但是我们技术发展得很快,在逐渐赶超世界水平。在国际上,移植10例以上的中心被称为‘大中心’,移植成功率平均为70%,而我们已经成功移植冻存卵巢组织26例,成功率是100%。”阮祥燕介绍,目前全球开展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的成熟中心仅有20余家,北京妇产医院卵巢组织冻存库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临床卵巢组织冻存库。

  “目前,卵巢组织冻存量不到需求量的0.01%,最大的原因是社会知晓度低。这是一种新技术,许多患者不知道有方法能保住卵巢,很多医生也不知道有这项技术。”阮祥燕说,她曾接诊过许多卵巢早衰的女童与育龄女性,由于错过了冻存卵巢的机会,这些患者不仅会失去生育能力,还会过早受到多种慢性病的困扰,令人心痛。

  当前,卵巢组织冻存移植保护女性生育力和卵巢功能的技术在北京妇产医院已经成熟,成为保护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规。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开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时缺乏经验,医务人员、家庭、患者对生育力保护的认知差异很大,严重影响了卵巢组织冻存移植这项新的生育力与卵巢功能保护技术的快速下沉推广应用。”阮祥燕说。

  为了规范卵巢组织冻存技术在全国的应用与推广,2023年5月,阮祥燕牵头制订了中国首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全国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显微镜下,复苏后的冻存卵巢组织中,一个个亮点散发着光晕,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个“生命的火种”。以阮祥燕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正通过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为更多希望当母亲的癌症患者点亮“生命的火种”。王美华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