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岁时京韵:立秋,一场节气变换的风物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岁时京韵:立秋,一场节气变换的风物诗

来源:光明网2024-08-08 09:42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这不仅预示着秋季的来临,更象征着自然界由阳转阴的和谐变奏。在北京,这个节气不仅是气候的转变,更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

  秋日风光:北京的自然画卷

岁时京韵:立秋,一场节气变换的风物诗

  坡峰岭风景(引自:跟着节气游北京系列—立秋) 

  北京的秋天,是一幅多彩的画卷。位于房山区的坡峰岭红叶景区,以其连绵的山势和丰富的植被,成为登高望远的绝佳之地。柿树、核桃、桃树等本土植物与野酸枣、野山梨等野果交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而到了十月,数万株红叶树如元宝枫、黄栌、火炬等,将这里装点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

  而在怀柔区的喇叭沟原始森林公园,白桦林和五角枫的红黄相间,更是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浓烈气息。这里的千岩万壑,林海茫茫,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也是探索自然科学之谜的宝地。

  秋日文化:北京的传统习俗

  立秋时节,北京的文化活动同样丰富多彩。“贴秋膘”是老北京的传统习俗,意味着在夏日消瘦之后,要在立秋时通过享用美食来补充体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炖肉、白切肉、红焖肉等佳肴,以肉补膘,享受秋天的丰饶。

  “咬秋”则是另一种独特的习俗,人们在立秋之日食用南瓜、北瓜等,以消除暑气,预防腹泻,这不仅是对健康的追求,也是对季节更迭的一种庆祝。

  秋日美食:北京的味道

  秋天的北京,更是美食的天堂。北京烤鸭以其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而闻名,是秋季保健的美食首选。而新上市的玉米面、高粱米、新小麦面等,则成为制作枣窝头、枣馒头等花样主食的新鲜食材,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秋天的丰收与富饶。

  秋日农产品:北京的自然馈赠

  立秋时节,北京的农产品也迎来了丰收。密云金丝小枣以其皮薄肉厚、色泽殷红而备受欢迎,每一口都是自然的甘甜与多汁。燕山板栗和密云核桃,以其果大皮薄、果肉饱满、香脆可口而成为秋日里的美味佳品,不仅滋养身心,更添一份大自然的温馨与满足。

  (作者:周建朔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