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惊蛰:疏肝排毒养正气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惊蛰:疏肝排毒养正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3-01 09:15

  “轰隆隆——”听!春来了!

  一雷惊蛰始,春回万物生。今年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此时节,数九将尽,春气萌动,万物以荣,桃花粉蕾点染枝头,柳树新叶抽芽吐绿,山水倏忽明丽起来了,蛰伏了一冬的小动物们纷纷出动,尽情享受和风暖阳,春天的气息越发浓了。

  正气内存御外邪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最初的名字叫“启蛰”,“启”意为开启,“蛰”的意思是藏,冬天时,许多动物躲起来冬眠,称为入蛰,等到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称为出蛰。汉代时,由于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号,人们将“启蛰”改为“惊蛰”。

  惊蛰是春天的号令。宋代诗人陆游在《闻雷》中这样吟咏:“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为何惊蛰与打雷关系密切?此时节,大地迅速回温,冷暖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容易成雷。不过,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大不相同。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初雷;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南部,可以在2月听到初雷;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的初雷,大多在4月发生;符合惊蛰响初雷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大部。

  “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以前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从蛰伏中醒来,可能是被雷声惊醒的。可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是隆隆的雷声吗?正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实际上,是逐渐升高的气温唤醒了冬眠的蛰虫。有时候,无声的温暖比有声的惊雷更有力量。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华”意为花,“仓庚”指黄鹂,惊蛰时节,桃花绽放迎春,一团团粉色的桃花如霞似锦,黄鹂鸟在树上鸣叫出美妙的歌声。古人发现,惊蛰三候时,天上游弋的鹰变少了,而地上的布谷鸟却多了起来,于是认为可能是天上的鹰化作了地上的布谷鸟,这真是惊蛰带给人的一个美丽的误会。

  “惊蛰一到百虫闹”。随着惊蛰节气到来,蛰伏一冬的百虫开始出动。古人认为虫类身上携带着病菌,容易引发传染病,有些昆虫还会对庄稼有害,因此总结出许多办法来应对虫灾的发生。惊蛰当日,人们常在门口撒些石灰粉驱赶百虫,还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胃肠炎、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结膜炎等传染病也活跃起来。《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中医看来,预防春季传染病,需要增强体质,维护好身体的正气,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此时宜吃一些清热解毒的“抗菌”食品,例如大蒜、大葱、蒲公英、绿茶、香菇等,它们大多享有“天然抗生素”之美誉。

  吃梨润燥长精神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朝诗人韦应物,走在家乡的阡陌间,看到微雨中万物生长,农家开始忙于稼穑,心有所触写下了这首《观田家》。民间讲“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被视为我国春耕开始的节令。这一时节,雷声渐频,每一次打雷都能给土地带来大量的氮肥,帮助农作物生长,因此家家户户忙着收拾土地、播种作物,盼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惊蛰当天,民间素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寓意庄稼跟害虫分离,也希望在气候多变的春日,让疾病离身体远一点。陕西、山西、皖北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在山西祁县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今山西长治)。明代洪武初年,他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渐渐地有了积蓄,便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告诉他:“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此后很多走西口的人也仿效他吃梨,寓意“离家创业”,再后来人们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不仅是图个好意头,也蕴含着中医养生的智慧。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较快,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生梨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十分适合此时食用。

  梨的吃法有很多,例如生食、蒸食、榨汁、烤或煮水等。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将梨煮热后食用,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梨子性偏寒,一次不可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脾胃虚寒及血糖偏高之人不宜食用生梨。此外,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食物也有润肺健脾的功效,适合本节气食用。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经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因此春季宜适当补肝、养肝、护肝,如饮菊花茶,以白菊花为佳。古书中记载:“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泡冲白菊花茶,可以起到平肝阳、清肝热的作用。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中医认为,惊蛰时分人体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食用寒凉食物易损害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们应少吃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寒凉食物。由于惊蛰时节气温变化大,冷热刺激可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冒,此时可以多吃西红柿、荠菜、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也可以多吃胡萝卜、苋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与唐朝诗人孟浩然一样,春天不少人容易嗜睡、犯困,我国古代就有“春困”的说法。

  在中医看来,“春困”是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反应,而非疾病。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负责身体气机的调畅和情绪的平衡。春季阳气上升,肝气随之旺盛,若肝气调畅,则人体精神愉悦,若肝气不畅,则易引起“春困”。《黄帝内经》提到:“肝气主春……肝若疏泄,则精神爽利。”这说明“春困”与肝气的疏泄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春困可能与春天气温回升、大脑缺氧有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升温最快的时节,故而春困更明显。

  如何克服春困?多睡就不再犯困了吗?中医认为,克服春困最重要的是顺从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春季阳气初生,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助阳气的生发。此外,春季宜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这些运动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气血的流通,能增强体质,减少春困之感。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今年春晚,一首《上春山》写尽春日之美,把春天的无限烂漫唱到了观众的心坎上。中医认为,春天适宜到旷野郊外踏青问柳、登高望远、放风筝散心,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无形之中陶冶性情,舒展阳气,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身体得到锻炼,加快血液循环,能够真正缓解春困。

  春雷响,万物长。一切蛰伏的美好正在醒来,愿我们不负春日好时光,抖擞精神再出发。王美华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举行

  • 海军83舰编队抵达泰国进行友好访问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