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生产技能 > 正文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来源:光明网2023-12-19 14:20

  枣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滋补脾胃、养血安神、治病强身的药用价值,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近年来,枣树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在逐年增加,但多数果农在枣树栽培过程中采用粗放管理,造成了枣树病虫害的大量蔓延和扩繁,特别是枣龟蜡介壳虫危害相当严重,枣龟蜡蚧不仅分布的范围广,而且胃口好。根据资料显示,它们能够危害一百多种植物,像苹果、梨、桃、杏、山楂等等果树,路边绿化常见的白玉兰、冬青、紫荆,河边的柳树,山里的榆树、白杨它们都能危害,甚至有强烈气味的松树它们也不会放过,这一点是很多害虫都望尘莫及的,也会给我们的防治带来很大难度。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梨树上的日本龟蜡蚧

  枣龟蜡蚧是什么?

  枣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又名日本蜡蚧、枣虱,属同翅目蜡蚧科。以若虫固着在枣叶上吸食汁液,并分泌大量排泄物,诱发煤污病,造成大量落叶,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的害虫。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枣龟蜡蚧危害图片

  雌成虫体长约2mm,体宽约1.5mm,至产卵时,一般体长3mm,体宽2.0~2.5mm;虫体卵圆形,背部隆起,呈半球形,披盖介壳,全体紫红色;触角6节、丝状,头、胸、腹不明显,腹部末端有产卵孔,尾端具有排泄孔,足较细小。雄成虫平均体长1.28mm,平均翅展2.23mm。触角丝状,翅透明,具有2条明显的翅脉,基部分离。全体棕褐色,头及胸部背板色较深。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枣龟蜡蚧越冬雌成虫的正反面

  卵椭圆形,长0.3mm左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深红色,近孵化时紫红色。

  初孵若虫体扁平,椭圆形,体长0.5mm左右。触角丝状,复眼黑色,腹部末端有臀裂,臀裂两侧各有刺毛1根,足细小。若虫在叶片上固定12~24h后,体背开始出现2列白色蜡点,3d左右蜡点相连成粗条状,虫体周边出现白色蜡质芒线,7-10d后蜡壳形成,周边有三角形蜡芒12个,头部蜡刺尖而长,尾端有短而有缺裂的蜡刺。后期,若虫蜡壳加厚,雌雄形态上出现差异。雌虫蜡壳卵圆形,背微隆起,周边有7个圆突,呈龟甲状;雄虫蜡壳椭圆形,呈星芒状。

  只有雄虫在介壳下化蛹。裸蛹,棱形,棕褐色,翅芽颜色较淡,腹节不明显,平均体长1.16mm,体宽0.44mm,有明显的交尾器。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枣龟蜡蚧的成虫与若虫(上)、危害状(下)

  枣龟蜡蚧的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枣、柿、梨、桃等果树,近几年来成为枣树的一种危险性害虫。龟蜡介壳虫以孵化后的若虫固着在枣叶上吸食汁液,同时排出大量排泄物,全树枝叶7-8月雨季汛期时常引起黑霉菌寄生,叶面被污染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幼枣大量脱落。一般发生此虫危害后,如不及时防治,3-4年即有可能造成绝产;而枣头、枣股会相继枯死。

  枣龟蜡蚧的防治办法:

  1、柴油乳剂的应用与配制

  枣树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冠内的病虫枝,集中烧毁,然后及时喷洒7%的柴油乳剂,当喷药约有30 min后,用木棍敲打树枝,震落虫体,效果良好。

  枣树生长期。6月底至7月初喷施0.2%-0.4%柴油乳剂防治刚孵化的初龄幼虫,若同时加入其他有机磷农药,不但可提高防效,还可杀死其他害虫。

  2、保护天敌

  如体外寄生昆虫长盾金小蜂,体内寄生昆虫姬小蜂,其次还有瓢虫和捕食性昆虫等,要加以保护。

枣树树干为何纷纷披上“白衣”?原来是龟蜡蚧在“搞鬼”

草蛉等昆虫是龟蜡蚧的天敌

  3、增施有机肥

  枣树被龟蜡介壳虫危害后,树势非常衰弱,枝条抽生很缓慢,且生长不良,花芽难以形成,花少,产量低,枣果品质差。增施有机肥后,可以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酸碱度及水、肥、气、热环境,增加透气性,利于枣树根系生长,提高树体的抗性。

  4、药剂防治

  由于枣龟蜡介壳虫出壳后7-10d其背部即全部披蜡,因此,喷药时间的早晚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若虫孵化初盛期为喷药适期。

  作者:陈晓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策划:赵清建 武玥彤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