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科普要强调“价值引领”?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为什么科普要强调“价值引领”?

来源:光明网2023-03-24 12:41

  王大鹏

  在前不久的一次格致论道讲坛上,主持人抛出了一个话题——有人专业造谣,我们业余辟谣,这个问题怎么破局?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谣言是辟不完的。因为辟谣的工作总是会在谣言出现之后,总有一种“亡羊补牢”之感,虽然“为时未晚”,但是如果从做好科普工作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于如何避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或者说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进而不去相信谣言和传播谣言,所以就此而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毕竟,不论从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精神的角度,还是从开展具体实践的视角,科普需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理念,一种要求,以及一种做法。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其根本就在于不仅仅要让受众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应该透过科学知识去了解其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等等。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到想要了解的信息,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我们非常有可能陷入信息杂芜的“泥沼”,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甚至无法区分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更遑论后真相时代的一系列影响了。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还在于相较于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以及培养科学理性来说,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用“取之不尽”来形容。但是这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对于受众来说,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果不能活学活用,那这些知识点就是死的,并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说即便我们知道光子从太阳表面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时间这个知识点,我们生活也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知识点是如何得来的,并且如何对它进行推而广之,那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就有可能了解相应的科学方法,甚至于去探索这背后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实际上这可以成为一种养成教育。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也在于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种更高效的科普路径。正所谓“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辟谣往往会费力不讨好,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因为首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辟谣往往会导致人们更加相信谣言。而且从谣言传播的机理来看,觉得部分谣言都存在“旧瓶装新酒”的问题,也就是说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借助了新的形式和媒介等途径,而这也在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从而会相信各种变形后的谣言。而要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就必然需要转换科普的思路,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就像德雷斯勒在1907年指出的那样,“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

  当然,我们在强调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必要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一方面不能把科普仅仅停留在只传播科学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抛弃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单纯的价值引领,因为科学知识还应该是发挥科学价值引领的基础和底座。而最佳的方式是找到二者的平衡,在普及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上升到价值引领的层面,避免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科普过程中需要关照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因人制宜。对于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是需要内化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的,而对于受众来说,即便我们在科普的过程中注重了价值引领的问题,但是受众也未必能够全部接受或者理解,这是一个过程,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通过这种实践,有助于让公众获取必要的科学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学理性,进而增强他们辨别真伪、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进而扫除谣言存在的土壤。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时隔10个月,再看国家版本馆

  • 江苏南京:高考营养餐暖心助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