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大鹏
在前不久的一次格致论道讲坛上,主持人抛出了一个话题——有人专业造谣,我们业余辟谣,这个问题怎么破局?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谣言是辟不完的。因为辟谣的工作总是会在谣言出现之后,总有一种“亡羊补牢”之感,虽然“为时未晚”,但是如果从做好科普工作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于如何避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或者说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进而不去相信谣言和传播谣言,所以就此而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毕竟,不论从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精神的角度,还是从开展具体实践的视角,科普需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理念,一种要求,以及一种做法。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其根本就在于不仅仅要让受众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应该透过科学知识去了解其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等等。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到想要了解的信息,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我们非常有可能陷入信息杂芜的“泥沼”,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甚至无法区分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更遑论后真相时代的一系列影响了。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还在于相较于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以及培养科学理性来说,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用“取之不尽”来形容。但是这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对于受众来说,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果不能活学活用,那这些知识点就是死的,并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说即便我们知道光子从太阳表面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时间这个知识点,我们生活也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知识点是如何得来的,并且如何对它进行推而广之,那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就有可能了解相应的科学方法,甚至于去探索这背后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实际上这可以成为一种养成教育。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科普的价值引领问题,也在于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种更高效的科普路径。正所谓“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辟谣往往会费力不讨好,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因为首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辟谣往往会导致人们更加相信谣言。而且从谣言传播的机理来看,觉得部分谣言都存在“旧瓶装新酒”的问题,也就是说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借助了新的形式和媒介等途径,而这也在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从而会相信各种变形后的谣言。而要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就必然需要转换科普的思路,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就像德雷斯勒在1907年指出的那样,“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
当然,我们在强调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必要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一方面不能把科普仅仅停留在只传播科学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抛弃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单纯的价值引领,因为科学知识还应该是发挥科学价值引领的基础和底座。而最佳的方式是找到二者的平衡,在普及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上升到价值引领的层面,避免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科普过程中需要关照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要因人制宜。对于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是需要内化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的,而对于受众来说,即便我们在科普的过程中注重了价值引领的问题,但是受众也未必能够全部接受或者理解,这是一个过程,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通过这种实践,有助于让公众获取必要的科学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学理性,进而增强他们辨别真伪、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进而扫除谣言存在的土壤。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