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奇谭》中压榨“打工人”的神秘大Boss究竟是谁?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中国奇谭》中压榨“打工人”的神秘大Boss究竟是谁?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3-23 17:16

  今年初,《中国奇谭》动画片火了。这部动画的首集,也就是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来的《小妖怪的夏天》,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故事中,唐僧师徒路过一处名为“浪浪山”的地方,妖怪大王下令要趁唐僧经过的时候抓住唐僧吃肉,令手下的大小妖怪去准备制作武器,洗刷餐具的工作。不少人感慨,这一集中小猪妖们的生活简直就是当代打工人的生存现状。

  不过,妖怪大王这个大boss却始终没有露脸。它仅仅在主角小猪妖和熊教头,乌鸦怪等其他妖怪的对话中被提到。妖怪大王曾想把唐僧拿来炖汤,还告诉手下妖怪“表现不错的可以喝碗唐僧肉汤”,之后改变主意要烤着吃唐僧。这使得片中负责造武器,劈柴火等累活的小妖怪苦不堪言。

  从没露过脸的妖怪大王还是个高高在上,飞扬跋扈的大领导。它禁止小妖怪们去了解妖怪高层的机密,否则格杀勿论。身边还有一些修为不错的妖怪帮它擦它自己的超大盔甲。妖怪大王最后被孙悟空击杀,没有露脸便离场了。

  以至于观众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唯一能帮观众判断大王究竟是什么动物的,估计也只有那超大的盔甲了,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大王自己也是个大型的动物。

  那大王到底是什么动物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推断,且也顺带推断了那些帮助大王擦盔甲的妖怪们的身份。

  文前声明

  西天取经一路上经过了很多地方,个人有些不确定剧中妖怪们的“浪浪山“到底位于什么地方,而且考虑到这部动画片的地点设定也不算明确。

  个人推断,”浪浪山“的最大可能位置是从中国秦岭往西南(包括西藏南部,四川和云南等地)到印度这一大片区中间的某个地方,而这里也是生物多样性很高的地区。笔者个人对于片中角色的物种分析,也基本上参考了这些地方的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含这些地方有分布的古生物化石)以及相应的物种大小,形态来对角色的物种进行推测。

  想知道大王的盔甲究竟有多大,估计还得先看看给大王擦盔甲的“高级妖怪”们大致多大。

  上图中正在擦盔甲的妖怪们是一群颇有修为的狼,周边还有老虎怪看守。

  笔者想,“浪浪山”的地点可能是中国秦岭往西南(包括西藏南部,四川和云南等地)到印度这一大片区中间的某个地方,这一片区包括了青藏高原附近一带也有狼分布。

  那么片中的狼是什么亚种的狼呢?应该是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的喜马拉雅狼这个狼亚种(这一个狼亚种学名Canis lupus chanco和中国北部和西北的蒙古狼亚种的学名一样,但目前认为它们并非同一亚种)。

  喜马拉雅狼在狼中个子不算大(35公斤左右),会不会就是这些擦盔甲的妖怪呢?当然也不排除这些擦盔甲的小狼,可能是印度狼亚种(Canis lupus pallipes),这一亚种分布于印度还有其他西南部的亚洲国家地区且平均体重不大,仅有17-25千克之间。

  这两个亚种的狼在野外毛色一般呈现明显的棕灰色,而非灰白色。灰白色的狼倒是在北美洲的马更些狼(Canis lupus occidentalis)亚种里面较多见,这也是现存最大的狼亚种之一。

  动物园内的印度狼,图源维基百科

  不过,无论擦盔甲的小狼是什么狼,都是被大王所用的狼族良家子

  现实中,喜马拉雅狼则捕食藏羚甚至野牦牛,在一些国家公园印度狼甚至以印度黑羚为主要食物来源,北美的马更些狼(Canis lupus occidentalis)时常聚成较大的群体,体重也能达到50公斤,个子大也擅团战的它们敢和棕熊相斗,追猎美洲野牛和驼鹿。它们的持久奔跑能力,以及不错的咬合力,使得狼群可以猎杀那些大猎物。

  妖怪王用这些有修为的狼,想必也是有原因。

  拍摄于上海动物园内的印度黑羚,黑色为雄性,黄色为雌性

  猎杀驯鹿的灰狼(标本),拍摄于国家动物博物馆,亚种应该是马更些狼(马更些狼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北美的一些地方)

  再看画面的最左边,是背腹没有花纹的老虎(仔细看头上有王字形花纹),推断应该是孟加拉虎亚种(Panthera tigris tigris)。

  目前在中国仅见于西藏南部,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地。

  孟加拉虎的体型大小一般在120-230公斤之间,雄兽较大。当然在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沼泽地区(这片沼泽一部分位于印度,另一部分位于孟加拉国)的孟加拉虎就没那么大了—体重大致在70-150公斤之间。

  印度一家国家公园内的孟加拉虎,图源维基百科

  虽说老虎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没有作为战斗不输孙悟空的超神存在—有修为的虎力大仙也不行。

  但现实中孟加拉虎可谓是“虎中豪杰,孟加拉虎有不少猎杀印度野牛(Bos gaurus)这种大猎物的战绩。一只名字是玛奇丽的母孟加拉虎曾为保护孩子而勇斗大型沼泽鳄,可谓是厉害。

  在唐僧取经要去的西天印度,孟加拉虎也是被人所崇拜—它们是印度的国兽,也是英国殖民时代印度人对英国殖民者反抗和不屈的精神图腾。

  如今的印度是有野生老虎数目最多的国家,保护区内的孟加拉虎生活也是很多纪录片的创作素材。

  圈养的老虎(个人推断可能是孟加拉虎)拍摄于上海野生动物园

  印度卢比货币上面的孟加拉虎,图源维基百科

  而那只熊我们就假定它是一只毛色较浅的亚洲黑熊西藏亚种(Ursus thibetanus laniger)或者棕熊喜马拉雅亚种(Ursus arctos isabellinus)吧,它俩的分布大致是在印度北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这一片区。

  这俩熊前者体重和上文提到的沼泽孟加拉虎类似(80-160公斤之间),后者比起前者大。而且还都有独特的遗传特征—它们分别是亚洲黑熊和棕熊大家庭里面最早和其他熊亚种分出去的成员。

  西藏亚洲黑熊亚种,图源维基百科

  图中的熊一身白毛,笔者看着想起了过去喜马拉雅山上常说的雪人怪(yeti),这雪人怪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大型灵长类,而是喜马拉雅棕熊或者亚洲黑熊。

  往北一点的青藏高原,也有报道雪人的事情—但根据采集雪人样本DNA检测的结果,这些雪人其实是棕熊的另一个亚种—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也不是什么新的动物。

  白色棕熊不多见,但是黄褐色,普通的褐色甚至几乎都是黑色倒是不算少,北美洲的棕熊灰熊亚种(Ursus arctos horribilis)毛色还泛灰。

  黑色的棕熊,应该是乌苏里棕熊亚种,拍摄于上海动物园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先根据这些动物大小来推断妖怪大王的个子吧。

  这个铠甲的躯干部分就可以不逊于四个左边的老虎大小。左边老虎如果是100多公斤的沼泽孟加拉虎,那么这个大王很可能是500公斤往上的大家伙。而如果是较大的孟加拉虎超过200公斤,则这大王体重很可能超过了900公斤。

  那么大王的身份是?

  根据取经路线推断出浪浪山地点所在的分布区动物群里面超过500公斤的大型陆生动物,个人推断大王可能是一种 大型的植食性兽类—毕竟有好几种大型植食动物在《西游记》里面也有抓唐僧和孙悟空作对的。

  它们分别是--普贤菩萨的亚洲象印度象亚种(Elephas maximus indicus,现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也是这个亚种),太上老君的家水牛(Bubalus bubalis),还有三个玄英洞里面的犀牛,它们具有双角,应该是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亚洲象印度象亚种标本,这是来自越南的老战象标本,拍摄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拍摄于云南云龙县的家水牛。它们的祖先是野水牛Bubalus arnee,野水牛平均体重比起家水牛大,但家水牛也有较大的个体不逊于野水牛

  太上老君和它的青牛,从牛角来看,明显是一只家水牛(Bubalus bubalis)图源eBay.com.au

  具体又是哪一种?笔者个人认为,或许是在《西游记》里面没啥存在感的印度野牛(Bos gaurus),毕竟浪浪山大王是一个西游记里面没有后台的妖怪,和被重视的亚洲象和亚洲家水牛自然不同。

  印度野牛是体重可以超半吨乃至达到一吨半的大家伙,是最大的牛族(Bovini)动物乃至最大的牛科(Bovidae),在老虎的菜单上虽然也有,但却是危险而不敢乱惹的猎物。

  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国外分布在印度,不丹,缅甸和泰国等地。

  这巨牛在西游记里面没啥存在感,倒也有人崇拜它们,我们中国的拉祜族将印度野牛视为具有灵性且不可以杀的动物,印度的第54步兵师还把印度野牛当作吉祥物。

  印度野牛,图源维基百科

  这位大王身份也不排除是另一位住在南亚,且在西游记里面没存在感的大家伙—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的体重可以达到1.6吨,甚至2吨乃至将近三吨,在犀牛中它的体型是不逊色于非洲白犀牛的存在,在陆生动物中,它们的体型仅次于三种大象。

  灰色的皮肤配上短粗的角,还有口中用于御敌的锋利下门齿,让印度犀牛成为了犀牛中的重骑兵。孟加拉虎很少猎杀印度犀牛,豺群和花豹更不敢了。 以上两个有威望的大王“人选”估计可以威慑自己的猛兽下属。

  印度犀牛的下门牙,图源维基百科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问了,这个大王想吃唐僧肉,为什么它不是食肉动物呢?

  其实,《西游记》的原文里面,犀牛怪和太上老君的青牛,这俩植食动物也是想吃唐僧肉。

  不过言归正传,要说在印度和中国西南一带有体重超过500乃至900公斤的陆地食肉兽类,倒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是现在的印度和中国西南找不到了,得去史前时代看看。

  对此,猫科动物怕是当不了这个大王了—它们的体重上限也就四五百公斤。

  印度熊属和郊熊属表示自己可以当这个“大王”。

  它们和大熊猫是亲戚,和今天的大熊猫一样是属于熊科(Ursidae)的大熊猫亚科(Ailuropodinae),但并非和今天的熊猫一样爱吃竹子,而是无肉不欢且能猎杀较大的猎物(虽然本质上仍是杂食性),印度熊属生存年代是距今约1000多万年前到约500万年前的地球上,郊熊属生存年代和它差不多,不过长寿一些(到200多万年前才绝迹)。

  郊熊属的非洲郊熊复原图,图源:https://prehistoric-fauna.com/

  当时今天的棕熊和虎尚未存在,豺和灰狼也没有开始追逐猎物,活跃在欧亚非和北美洲掠食者舞台上的动物可谓和今天很像但不一样,有很多体型不逊于今天虎豹成员的剑齿虎亚科,还有似猫非猫,隶属于猫形亚目的猎猫科的巴伯剑齿虎(Barbourofelis),北美洲超100公斤的犬科—饕餮犬亚科的海德尼上犬(Epicyon haydeni)。

  图为费氏巴伯剑齿虎(左)和毁灭刃齿虎(右)的大小对比,前者根本不是猫科动物,更不是剑齿虎,它生活在北美洲。后者在南美洲,是纯粹的猫科剑齿虎亚科(生存到更新世末才灭绝)。图源:https://prehistoric-fauna.com/

  为了和剑齿虎亚科抗衡,这俩熊家族的成员个头自然不会太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发现的师氏印度熊(Indarctos zdanskyi),头骨长度有47厘米,体重估测可以达到600千克,已经可以和今天的一些大个体棕熊和北极熊相媲美了,还有北美洲的俄勒冈印度熊(Indarctos oregonensis),体重更是有将近一吨左右。

  郊熊属的非洲郊熊体重也超过了700公斤。而印度熊和郊熊的其他类群,或许没有那么大个,倒也出了体型不逊于狮虎豹的“族人”。

  南亚的阿提卡印度熊(Indarctos atticus),缅甸郊熊(Agriotherium myanmarensis,发现于缅甸西部),中国北方的大郊熊(Agriotherium magnum),都各逞雄才在一方,构建了一个横跨四大洲的“熊猫帝国”—虽然它们和熊猫亲缘关系也蛮远的。

  缅甸郊熊化石,图源:New species of Agriotherium (Mammalia, Carnivora) from the late Miocene to early Pliocene of central Myanmar

  大郊熊颌骨化石,拍摄于中国古动物馆

  印度熊复原图,图源:https://prehistoric-fauna.com/

  东拉西扯说了一大堆,或许有人会问,我写这么多内容究竟是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倒也没说清大王具体是个啥呀?

  其实,我想大王的原型是什么并不重要,重点是需要根据相关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去学会鉴定物种,并且了解这些自然中动物的生态位和习性,学会根据所学的内容,推断这一切。

  而艺术,终究是源于现实生活,古今的生物,总能给予他人创作灵感,日本动漫《数码宝贝》就让人看到了很多古生物的影子。艺术作品里面那些在科学上看着“奇怪”的特征,也足以给予我们想象空间。

  注:屏幕前的读者如果对于妖怪大王的身份有其他看法,欢迎评论~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2.http://www.prehistoric-wildlife.com/

  3.《普林斯顿古兽大图鉴》

  4.《大猫和它们的化石近亲》

  5.《哺乳动物学》胡杰主编

  6.文榕生.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7.Bai, B., Meng, J., Zhang, C., Gong, Y.-X., and Wang, Y.-Q. (2020). The origin of Rhinocerotoidea and phylogeny of Ceratomorpha (Mammalia, Perissodac- tyla). Commun. Biol. 3, 509.

  https://prehistoric-fauna.com/Agriotherium

  8.New species of Agriotherium (Mammalia, Carnivora) from the late Miocene to early Pliocene of central Myanmar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Shintaro Ogino

  Antoine, P.-O. (2012).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rhinocerotids (Mammalia, Perissodactyla) from the Indochinese Peninsula". Comptes Rendus Palevol. 11 (2–3): 159–168. doi:10.1016/j.crpv.2011.03.002.

  9.Ancient and modern genomes unrave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rhinoceros family,Cell,2021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7.032

  10.Jhala, Yadvendradev V. "Predation on Blackbuck by Wolves in Velavadar National Park, Gujarat, India". Wolves: Wolf History, Conservation, Ecology and Behavior. Retrieved 1 January 2020.

  11. Late Miocene large mammals from Yulafli, Thrace region, Turkey, and their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D. Geraads, T. Kaya, and S. Mayda - 2005.

  12.Duckworth, J.W.; Sankar, K.; Williams, A.C.; Samba Kumar, N. &Timmins, R.J. (2016). "Bos gaur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891A46363646. doi:10.2305/IUCN.UK.2016-2.RLTS.T2891A46363646.en. Retrieved 15 January 2022.

  13.Samuel T. Turvey, Haowen Tong, Anthony J. Stuart and Adrian M. Lister (2013). "Holocene survival of Late Pleistocene megafauna in China: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76: 156–166. doi:10.1016/j.quascirev.2013.06.030.

  14.Kitchener, A. C.; Breitenmoser-Würsten, C.; Eizirik, E.; Gentry, A.; Werdelin, L.; Wilting, A.; Yamaguchi, N.; Abramov, A. V.; Christiansen, P.; Driscoll, C.; Duckworth, J. W.; Johnson, W.; Luo, S.-J.; Meijaard, E.; O'Donoghue, P.; Sanderson, J.; Seymour, K.; Bruford, M.; Groves, C.; Hoffmann, M.; Nowell, K.; Timmons, Z. &Tobe, S. (2017). "A revised taxonomy of the Felidae: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at Classification Task Force of the IUCN Cat Specialist Group"

  15.Bears Of The World. "Himalayan Black Bear". Bears Of The World.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March 2015. Retrieved 20 March 2015.

  16.Aryal, Achyut; Raubenheimer, David; Sathyakumar, Sambandam; Poudel, Buddi Sagar; Ji, Weihong; Kunwar, Kamal Jung; Kok, Jose; Kohshima, Shiro; Brunton, Dianne (2012).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Brown Bear and Its Habitat in Nepal"

  17.Tehsin, A. (2014). "Missing snowman". The Hindu. Retrieved 2017-11-28.

  作者:吕泽龙 上海科技大学

  审核专家:许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

  策划:党敏 蔡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时隔10个月,再看国家版本馆

  • 江苏南京:高考营养餐暖心助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