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2-12-07 13:36

  作者:杜传耀

大雪,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一候,鹃鸥不鸣。

鹖鴠,据宋书《埤雅》记载:“黄黑色,故名为鹖。

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

大雪阴气盛,

喜欢在夜晚鸣叫的曷旦鸟此刻已“收声”,

夜晚一片宁静。

二候,虎始交。

据《群芳谱》记载:“虎感微阳萌动,故气盛而交也。”

大雪是阴气最盛时期,

正所谓盛极而衰,

阳气已有所萌动,

老虎开始寻找另一半,

以繁衍后代。

三候,荔挺出。

荔挺是一种马兰草的一种,

据《说文解字》记载:“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此时,荔挺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预示着大地阳气的回归。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

指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

并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天气预报里面的大雪天气是指降雪的强度大、降雪量大

气象学上规定: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

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9.9毫米之间称为大雪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意味着天气更冷

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

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

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

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

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

则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了。

但在南方,

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

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该节气常见的几种天气现象:冻雨,雾凇,凌汛

  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降到地面,碰到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所形成。

  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信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一书中统计,每年12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在–3~0℃时,容易出现冻雨,冻雨出现几率占到76%。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据统计,一般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2月,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大的山区比较多见。我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雾凇是一种自然美景,但它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凌汛灾害指,冬季,内蒙古包头河段结冰封河,而偏南的兰州河没有封河,河水流向已封河的河段,因封河的河段上的冰层和凌坝阻挡了上游下来的河水,迫使水位抬高,易在包头河段产生水漫河堤的灾害。如果强冷空气来的晚,12月很容易引发凌汛灾害。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俗语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节气一到,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赏雪景、堆雪人、冰面上溜冰就自然成为了大雪节气的民俗活动。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是老南京人的一句俗语。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腌制好的“咸货”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柚子、脐橙都是当季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时节,天气寒冷,还要预防几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随着气温降低,血管收缩,血压开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可能会引发中风。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死防寒保暖尤为重要

  冬天干燥,人的呼吸系统很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长期的炎症、咳嗽。多喝水,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来克服。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人的消化系统也容易发生紊乱,引发各种胃肠问题。冬季饮食要注意不要吃生冷食物,少吃油腻、辛辣,膳食以好消化为主

  作者系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高级工程师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