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经济助力农民丰产又增收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数字经济助力农民丰产又增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9-29 13:57

  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极端高温干旱、国际局势推动化肥等农资产品涨价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各地积极主动作为,全国夏粮总产量2947.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为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全国农民又一次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固地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产品量足价稳是稳物价、保民生的坚实支撑。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低,丰收之后往往会“谷贱伤农”。这是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中遇到的核心难题,关系着农民积极性及农业生产波动。因此,丰收之后更要让农民“增收”。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等举措,对农产品流通机制进行直接干预,保护了农民利益。但是,这些直接干预的办法往往会导致农业供给侧调整滞后,导致供需不匹配。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需要进一步增强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构建更加高效的农业流通机制。为此,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以各类平台为载体,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丰产增收”。

  信息成本曾经制约着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原有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是熟人社会,一方面,乡下人流动性低,信息闭塞;另一方面,农产品主要基于一定血缘、地缘的人际关系进行小范围交易,市场规模小,价值低,传导到生产过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必然小。这种市场和生产特征,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量小。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一些农民冲出传统血缘和地缘范围,离土出村,变成挣取非农收入的“农民工”。但是,农产品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征途却困难重重,表现在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规模难以扩大,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也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生产和经营组织难以变革,农产品价值难以提高。

  数字经济打通了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天堑”。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尤其是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扩宽了农产品的贸易范围和客户群体。在数字乡村指数增长最快的100个县里,有91个来自西部地区。以快手平台为例,2022年前八个月,农产品带货数量最高的十个城市中,南宁、西安、成都三大西部城市带货快速增长。“直播+短视频”模式快速提高了产品渗透率,南北方水果交易到了国内各个角落,打破了以往从中心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产品扩散的模式,以信息流沟通了供给和需求。

  打通“信息天堑”的关键在于,平台经济消除了传统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信息阻隔,便利了远在天边的潜在买者与实在卖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卖家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平台和直播也提高了交易的信任度,买家靠质量和诚信赢得客户。客户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产品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平台交易的网络效应。

  数字经济推动了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的构建。政府和企业搭建起信息基础设施,农民配上一台电脑,连接上网线,一样样“农产品”就可以跨越传统乡村范围,递到四面八方的买者手中,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机制。

  为什么沉睡了几千年的乡土文化能被数字经济撼动?第一,平台扩大了产品流通半径。传统的乡村社会的优质产品通过直播、网店等售卖形式走出传统乡村熟人社会,扩大了交易半径、交易人群,从而形成有规模的交易。第二,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电商市场体系形成。平台让农民们可以先开店,后生产,先找买家,再做卖家,通过方寸屏幕,根根网线,连接起海量市场,繁荣乡村电商生态。第三,信息联通推动产业体系的生长。网络将乡村以外的需求信息通过网店输入乡村,农户们可以在自家庭院或宅基地上办厂,以信息化对接市场,以“链”式组织生产。第四,数字经济推动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伴随网店和产业链的壮大,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壮大,从而给乡村提供会计财务、法律、注册、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商标办理、企业体系认证等服务。

  数字化平台将市场的舞台搭到了乡村,通过低成本的新型流通机制,蓄势待发的农民理性地对需求做出反应,需求创造生产,市场创造服务,通过乡村振兴保障农产品供给,让“丰收节”更成为“增收节”。

数字经济助力农民丰产又增收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