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玩“公主”玩具,可能和女孩子的身材焦虑有关?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玩“公主”玩具,可能和女孩子的身材焦虑有关?

来源:光明网2021-12-02 15: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家长给孩子们提供的玩具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是启智的、一些是增加肌肉力量的、一些是锻炼灵活性的……然而,一些玩具背后可能还有一些心理学意义,这点却常常被忽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广受女孩追捧的公主玩具。

  金发碧眼的公主玩具往往和其他小动物玩具不同:给孩子们买的玩具鸭子,其外观可能是一个小雏鸭,就比如放澡盆的橡皮鸭;给孩子们买的玩具老虎,其模样更可能是小幼虎,正如手工缝制的萌萌布老虎。在这方面,形形色色的公主类玩具却往往不是儿童的样子,而是一个拥有非常明显的第二性征的成年女性。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公主的第二性征还通过各种服饰被进一步放大到非常引人注目的程度。

  毫不夸张地说,其实大多数公主玩具就是一个浓妆艳抹的成年女子形象。

  而且,这个成年女性的体型非常不真实。以芭比为例,她的体型和普通成年女性确实大不相同。有研究者指出,一个普通的美国成年妇女若要成为芭比的样子,需将目前的身高拔高2英尺,脖子拉长3英寸,胸部扩大4英寸,腰部缩小6英寸。据估计,芭比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6.2kg/m2,一些公主玩具的BMI估计值甚至低于10,而成年人健康体重范围的下限是18.5。

  童年期是人们形成身体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孩子们总是玩这些“变形”成年人的玩具,会让女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呢?她们会知道这些身材是“人造出来的”吗?她们会追求这样的身材吗?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尤其是当下青春期的女孩普遍存在对自己身材的不满——这种情况就像一种流行病一样,而且其主要症状在于对于超瘦身材的盲目追求和羡慕。

  这个担心可不是研究人员没事瞎琢磨,确实有一些数据表明,6-14岁的女孩们会把这些身材当做“标准身材”,并且拿自己的身材跟这样的身材进行比较。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女童在接受成年人礼物的时候,会认为公主的身材是成年人认为的理想女性身材,甚至会觉得成年人希望自己长大后也成为这样“可爱”而“理想”的女性。

  有研究者把几十个英国5-8岁(1、2和3年级)的女孩随机分成两组,然后给她们读同一个故事。其中,三分之一的女孩们看芭比插图的图画书,三分之一的看一个胖娃娃插图的图画书,最后三分之一的女孩看的插图中没有人物形象。读完故事之后,研究者让这些女童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阅读带芭比插图材料组的女童们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比另两组要更低,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中。因为这些女孩子们是随机被分组的,因此,研究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短暂地接触和芭比相关的形象,也能诱发女童对于自己身体的不满。三年级的孩子中芭比的负面影响不那么明显,这可能不是因为她们对这类不良的信息免疫——而是这些大一点孩子在生活中已经被太多类似于芭比的信息轰炸过了,因此五分钟的图片对她们没有太大的影响了。事实上,该研究中三年级的女孩对于自己身体不满意程度是三个年级中最高的。

玩“公主”玩具,可能和女孩子的身材焦虑有关?

  (插图:杨璟绎)

  心理学研究的发现,往往是基于一小群的结果推论出来的,不能推导到每个个体身上。公主玩具陪伴很多孩子度过了温暖有趣的童年。然而,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们在玩这类玩具的时候,表现出对于“公主”身材的羡慕,那么作为父母,就需要告诉她,这个不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的模样。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自我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内容,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可能她们比生活中其他任何一个阶段都更重视自己的容貌,也更容易吃来自容貌方面的苦。不应该让孩子们从这些创造出来的假人,或者那些在镁光灯下闪来闪去的个体来推测。

  有一次笔者给学生上课,让班上的同学掏出手机搜索自己喜欢的明星的身高和体重,然后计算BMI。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课堂任务,欢天喜地地开始动手。经过计算之后,一个同学满脸惊愕带着狐疑告诉我:“老师,她的BMI只有14。”这真的是一个命悬一线的体重。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心理学博士 二级心理咨询师)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