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揭示“天问一号”着陆区地质背景和演化史
首页> 科普频道> 焦点新闻 > 正文

揭示“天问一号”着陆区地质背景和演化史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27 09:30

  (记者倪思洁)记者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获悉,科研人员利用历史数据研究分析了“天问一号”着陆区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史,并等待“祝融号”巡视器就位探测,以厘清火星北半球水环境历史和验证“古海洋”的假说。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行星科学期刊《伊卡洛斯》。

  今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巡视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地形地貌数据表明,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乌托邦平原位于推测的古海岸线内。因此,研究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对了解其地质演化历史、验证火星“古海洋”假说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洋团队,综合使用多源遥感历史数据对着陆区进行研究,发现多种地貌特征指示乌托邦平原可能曾存在大量水冰/挥发分,且不同地貌的分布与其距乌托邦平原中心的距离及水冰/挥发分的含量有关。

  科研人员根据遥感数据,综合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地质演化历史,即乌托邦平原形成于诺亚纪,随后受到沉积和火山物质的改造和填充。早西方纪火山物质填充于乌托邦平原,中西方纪受构造作用形成皱脊,晚西方纪洪水涌入,洪水消失后形成平均厚度超百米的沉积物,后期受构造抬升或差异性的压实作用形成大型多边形槽沟,亚马孙纪来自埃律西昂火山的熔岩流流入乌托邦平原。

  据悉,“祝融号”巡视器将开展就位探测,为研究着陆区物质成分和浅表层结构、验证“古海洋”假说提供数据支持。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