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谈科论普】科普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评论 > 正文

【谈科论普】科普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

来源:光明网2021-08-18 15: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大鹏

  科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在6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与2006年3月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关于科学素质的界定有所差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这凸显了我们的科普开始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转向了更加重要的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倡导和科学方法的培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科普往往把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作为首要的维度,甚至很多广受好评的科普也往往仅仅着眼于知识的“搬运”,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知识浩如烟海,而且还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都不太可能掌握某一学科的所有知识,而如果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理性等等,那么这样的人更有可能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

  有人总结说,后真相时代的特征是,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烘托之下,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又超越科学知识之上的更高阶的科学理性就更加重要。

  正如伽利略所言,“你无法教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方法似乎比知识更重要,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在自己撰写的科普作品中都提到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比如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所著的《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中就有这方面相关的论述,比如他在给乔治·亨利·怀特塞兹的回信中提到,“鼓励人们自己思考,而不是让别人替你思考,由此孕育出怀疑主义的‘灵魂’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在其他的回信中,他又写道,“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个逻辑,科普不仅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受众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等等。又比如他说,“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

  我国的核物理专家陈贺能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说,“科学家科普不仅要讲知识,也要讲方法,让孩子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细心观察世界、大胆想象。”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又超越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的。

  如果我们的科普依然停留在传播与普及知识的层面,而未跃迁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思维层面,那么我们只是在使用知识之流,并未培育知识之源,这难免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科学方法的习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科学家要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学术训练,所以十年苦修不可能一朝顿悟。甚至我们可以说,科学方法不存在所谓的速成捷径,正如根据欧几里得与托勒密国王的对话而演变来的一句名言所示一样,“求知无坦途”。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因噎废食,止步不前的理由,毕竟“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也相信,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指导下,我们的科普工作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突出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倡导,科学方法的培育,突出对科学兴趣、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正确导向作用。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