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季赏花忙,这五类花好看更好吃
首页> 科普频道> 焦点新闻 > 正文

春季赏花忙,这五类花好看更好吃

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2021-04-08 10:13

  已过春分,虽然天气还未完全回暖,但已经可以在公园、绿化带等地方赏花了。你知道吗,许多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也可以作为中药使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桃花

  【性味】苦,平

  【归经】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活血化瘀。主水肿,脚气,痰饮,利水通便,砂石淋,便秘,闭经,癫狂,疮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此外桃花还是美容佳品,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桃花的美容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谈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

  桃花的美容作用,主要是源于花中含有山奈酚、香豆精、三叶豆甙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使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防止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从而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预防的同时还能令肌肤润白光泽。

  桃花粥

  材料:桃花、粳米、红糖

  做法:将桃花放在砂锅中,然后用清水浸泡三十分钟;随后放入粳米,小火进行熬粥;等到粥好之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后起锅服用。

  功效: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血瘀的症状,例如脸色暗黄、女性在月经的时候发现血块,或者是舌头出现紫色斑点以及便秘等患者。但注意:此粥不宜久服,且月经期间应暂停服用,月经量过多者忌服。

  杏花

  【性味】苦,温,无毒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活血补虚。主不孕,肢体痹痛,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摘录】《中华本草》

  杏花也称为“中医之花”,常用来治疗痤疮、祛斑,且具有中医美容的功效。杏花中含有的杏花多糖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并且对二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杏花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作为人体系统中的抗氧化剂。

  茉莉花

  【性味】辛、微甘,性温

  【归经】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辟秽开郁。主湿法中阻,胸膈不舒,泻痢腹痛,头晕头痛,目赤,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3~10g;或代茶饮。外用:适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摘录】《中华本草》

  茉莉花茶

  材料:茉莉花

  做法:取茉莉花3g入杯,用80℃~90℃左右开水冲泡3分钟即可。

  功效:可以美容养颜、净白皮肤还能够抵抗衰老,还能疏通人体肠胃可以排宿便、顺气清脑、降低血压和血脂。

  注意:一次性喝太多或空腹饮用茉莉花茶,会使人饥饿,甚至头晕目眩,饭后立刻饮用茉莉花茶,会影响消化,睡前饮用茉莉花茶,可能影响睡眠。长期过量饮用茉莉花茶,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身体缺钙。在女性特殊时期不宜过多饮用茉莉花茶。

  梅花

  【性味】微酸、涩,平

  【归经】归肝、胃、肺经

  【功能主治】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用于肝胃气痛,郁闷心烦,梅核气,瘰疬疮毒。

  【用法用量】3~5g

  【摘录】《中国药典》

  梅花和腊梅花来源两种不同的植物,梅花是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而腊梅花是腊梅科植物腊梅的花蕾。

  梅花当归粥

  材料:梅花、当归、大米。

  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然后梅花以及当归先放入锅中加上清水煎煮,最后获得的药液和大米一起熬粥。

  功效:服用梅花当归粥之后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由于肝郁气滞所导致的脾气暴躁、腹胀等毛病。梅花可以和当归一起煮粥,可以有缓解脾气暴躁的作用,对于缓解腹胀有好处。

  菊花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毒肿。

  【用法用量】5~10g

  【摘录】《中国药典》

  常用的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按颜色又可分白菊和黄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还有一种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

  菊花山楂茶

  材料:菊花、山楂

  做法:菊花15克,山楂20克,水煎或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

  功效:能化淤消脂、清凉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

  注意:菊花,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山楂,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作者:赵雯琪

  审核: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谢东浩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