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三五”期间呈贡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 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榜上有名
首页> 科普频道> 能源·生态 > 正文

“十三五”期间呈贡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 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榜上有名

来源:光明网2021-04-01 10: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春风和煦,垂柳婆娑,微微荡起的涟漪在阳光照射下犹如满湖碎银在闪闪发光,滇池湖畔,静谧而优美的湿地成为水鸟、虫鱼最佳的栖息地,经过全市多年的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滇池正在恢复“高原明珠”璀璨的光芒。

  滇池孕育了百姓,滋润了文化,是昆明的“母亲湖”,自50、6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城市建设等对滇池破坏性开发所遗留下的创伤之痛让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面对滇池之殇,1988年3月昆明市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开始向滇池治污宣战、1990年1月成立了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九五规划以来先后投入500多亿治理滇,位于滇池东岸的呈贡区在省市部署下积极投身于滇池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十三五期间,呈贡围绕“碧水保卫战”、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完成规划项目共有11类34件,截止2019年,共计完成项目投资4.484亿元。2020年区级财政投入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全面深化河(湖)长制财政专项资金1.22亿元,滇池保护治理和河(湖)长制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呈贡区3条河道全部达到滇池“十三五”规划水质目标要求。

  呈贡区水务局滇管科科长华红蕊介绍,“我们从十三五一直到滇池的治理的三年攻坚行动开始,我们局从16年到现在实施了57个项目,一个是我们村庄污水治理,19年实施了4个街道,9个社区,12个自然村村庄污水整治工程,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个主要是八条沟渠的综合水环境整治工程。还有七步场塘子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断头管网的整治工程,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在我们的河道、沟渠、滇池水质有了明显的提升,水环境,水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周边的环境已经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就像我朋友来到滇池边跟我说的,哎呀,现在都不用去澄江啦,滇池现在越来越好了,越来越漂亮了。”

  十三五时期,呈贡区全面完成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四退三环”工作任务,相继彩龙村、乌龙村搬迁后,2020年9月11日16时39分,随着呈贡区斗南街道江尾社区房子湾村最后一名居民签字完成,房子湾村187户443人的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呈贡区率先完成了滇池一级保区范围内村庄搬迁工作。

  全面完成了滇池外海防浪堤拆除工作,辖区范围内累计拆除外海防浪堤5.2公里,滇池水延伸与周边湿地相连,滇池水面积得到了延伸。环湖路临湖一侧大棚拆除、环湖路外延东侧约200米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滇池流域面山植被修复等项目不断推进和完工,为整个滇池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治理根本还要守住源头,围绕《昆明市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呈贡区在河道治理、雨污管网、面源污染防治等多方面进行了源头的严格治理和管控。

  十三五时期,呈贡区河道、沟渠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清水大沟、水龙沟、江尾新沟等8条沟渠的河堤整治、河道清淤、两岸绿化建设等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投资4980万元完成松茂水库、洛龙河、马料河、捞鱼河美丽河湖建设,4个项目均被评为市级美丽河湖,其中:洛龙河、捞鱼河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呈贡区水务局河长办副主任万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条河道分别打通了游行步道,增加了水生植物、乔木种植、地被的绿化,我们美丽河湖建成以后,三条河道基本都达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优美的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

  不断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对斗南、龙城、雨花、乌龙4个街道的9个社区12个村庄和污水进行末端截污,建立健全污水管网排查长效、常态化工作机制,对污水处理厂开展管网雨污错接、混接等功能性情况进行排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补齐老旧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管网空白;河道雨季溢流污染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效;完成滇池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循环利用项目,在农田周边开挖农灌用水、初期雨水调蓄塘及清水生态沟,实行农灌用水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农业用水外排,实现滇池流域农田农灌用水循环利用覆盖率达到70%。

  “十三五”时期,呈贡区围绕滇池保护治理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十四五”呈贡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补齐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各项短板,不断优化格局,从源头上减少入滇污染负荷、严格控制面源污染、持续改善入湖河道水质、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责任,广泛汇聚力量,以必胜的信心投入到滇池保护治理“持久仗”。

  昨天,清澈的滇池水是我们祖辈、父辈们对滇池的记忆;希望明天,经过治理后母亲湖慢慢舒展开来的笑靥,成为我们以及后代们对滇池的拥有。(来源:呈贡区融媒体中心 赵娟 罗启龙 刘洪斌)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跟随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 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