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年!破解超级害虫“独门绝技”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20年!破解超级害虫“独门绝技”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3-26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烟粉虱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供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没想到在昆虫界也存在这种现象。”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研究员张友军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证明烟粉虱在进化过程中“窃取”了宿主植物的基因用以“解毒”。

  这一项“独门绝技”使得烟粉虱能够取食600多种植物,为害全球农作物。它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世界第二大害虫,也是至今为止唯一被冠以“超级害虫”的农业害虫,被列为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

  3月25日,《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中外科学家团队的合作成果。4月1日,《细胞》将以封面文章形式正式出版这一成果论文。这将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食性”之谜

  1996年,北京的蔬菜大棚里发现了一种长得很像温室白粉虱的害虫。它能够取食后者吃不了的叶菜,甚至更多种类的农作物,但科学家之前用来消灭温室白粉虱的策略对其完全不起作用。

  这就是入侵我国的害虫烟粉虱。

  “从那时候开始,昆虫的食性之谜就成为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论文主要通讯作者张友军回忆说。

  有的昆虫只取食一种植物,如褐飞虱只吃水稻,属于单食性;有的能吃一科内或近缘科的多种植物,如小菜蛾只取食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叫做寡食性;还有的能吃多种不同科的植物,如烟粉虱等,叫做多食性昆虫。

  为什么昆虫吃的植物不一样?多食性害虫适应能力强,如何防治?食性显然与害虫的种群暴发危害密切相关。1999年,张友军开始带领团队探索昆虫的食性之谜。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夏吉星告诉《中国科学报》,昆虫取食寄主植物后,会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并生成大量对昆虫而言有毒的次生代谢物,导致大部分昆虫死亡。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抵御害虫为害的重要武器,就好像一面“盾牌”。而昆虫为了存活下去必须对抗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取食。

  “烟粉虱能吃600多种植物,说明它能抵抗大多数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张友军认为,烟粉虱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研究对象。

  烟粉虱不仅通过刺吸寄主植物韧皮部汁液对其造成直接伤害,而且能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等植物真菌病害为害植物,更重要的是,烟粉虱能够传播300余种植物病毒,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1年起,该团队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烟粉虱的寄主适应性及其暴发成灾的机制上。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60多个田间种群共6000余个样本的检测,以及对种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的研究,他们阐明了烟粉虱在我国的入侵分布现状、入侵种群来源、扩散路径和入侵特点。通过生物学、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他们明确了入侵烟粉虱种群扩散、暴发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高温和变温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强的寄主适应性有关。

  “这些工作为我们后来解析烟粉虱对酚糖解毒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张友军说。

  窃取植物之“矛”

  张友军团队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入手,分析了烟粉虱喜爱的食物之一番茄叶片的代谢谱,检测到9873种化合物,其中鉴定出290种酚糖,占2.93%。酚糖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抗虫次生代谢产物,能抑制昆虫生长发育。

  奇妙的是,植物自己分泌的酚糖对植物本身也有害处。“过多的酚糖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蔬菜所研究员郭兆将说。因此,当害虫离去后,植物要快速降解掉多余的酚糖。

  植物给自己准备的“解药”就是酚糖丙二酰基转移酶(PMaT)。由它催化的酚糖丙二酰基化反应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解毒”作用。

  那么,喜欢吃番茄叶片的烟粉虱到底是怎么对付酚糖的?

  以往的化学分析已经不能解答这个难题。一段时间里,烟粉虱的解毒机制研究进展缓慢。

  2009年,Q型烟粉虱在国内大面积暴发,并在番茄上传播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对烟粉虱的防控刻不容缓。

  就在这时,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突破瓶颈的希望。张友军团队决定给Q型烟粉虱基因组测序。2013年,烟粉虱基因组测序完成,获得了20786个基因。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泽众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分析烟粉虱复杂的高级功能和生物系统相关基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BtPMaT1的基因。当时感觉很兴奋”。

  因为他们随后证明,这个烟粉虱的基因与植物的酚糖丙二酰基转移酶是同源基因。

  “BtPMaT1基因的确存在于烟粉虱基因组中,而非植物基因组污染。”张友军说,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BtPMaT1基因的同源基因仅存在于植物和少量的真菌中。“这是烟粉虱从植物那里‘偷盗’而来的基因,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张友军说。

  此前研究已经证明,水平基因转移在原核生物之间经常发生,通常认为是原核生物进化的驱动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基因转移也是真核生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

  不过,节肢动物水平基因转移事件的基因供体几乎全是微生物,此前一直缺少植物源功能基因水平转移至昆虫的实验证据。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瑞士纳沙泰尔大学化学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Ted Turlings说:“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植物基因水平转移至昆虫中的功能性证据,这种能够代谢植物防御性毒素的基因——BtPMaT1仅存在于烟粉虱中。”

  通过体外细胞表达酶活分析、烟粉虱中肠组织酶活分析和烟粉虱排泄物酶活代谢分析发现,这个基因依然行使着和植物同源基因一样的功能——对酚糖进行解毒。

  “植物的‘矛’被烟粉虱偷来,反而变成了攻击植物的‘矛’。”张友军说。

  用RNA干扰反制

  “我们认为植物的某种病毒可能携带了BtPMaT1基因,在被烟粉虱取食后,该病毒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将该基因整合到烟粉虱的基因组中。”Turlings说,“当然,这是一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试想在几百万年里,几十亿个昆虫、病毒和植物穿越时间不断进化,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如果获得的基因对昆虫有利,那么它就会进化得更有利,并广泛传播。”

  揭示了烟粉虱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的分子机制之后,张友军团队制定了一种策略,来破解烟粉虱窃取的“超级力量”,即利用RNA干扰烟粉虱的BtPMaT1基因,使其对这种植物有毒化合物敏感。

  RNA干扰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其作用是使得相关基因沉默。

  在这里,“我们用BtPMaT1基因的片段制作了发夹RNA,直接向烟粉虱饲喂发夹RNA,干扰效率约为50%,沉默该基因后,3种酚糖处理使烟粉虱的死亡率增加约20%。”张友军说。

  此外,他们还构建了表达该发夹RNA的转基因番茄品系。他们发现,取食转基因番茄的烟粉虱排泄物中,一部分酚糖类物质的含量增加,且部分酚糖的酰基化产物降低。

  “在没有农药作用下,取食野生番茄7天后,烟粉虱死亡率为15.48%,取食转基因番茄7天后烟粉虱死亡率为93.35%,而对非靶标节肢动物蚜虫和二斑叶螨没有影响。”郭兆将说,转基因番茄品系能够有效控制烟粉虱。

  “当然,应用这种方法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忧虑。” Turlings说,“但在未来,我确实认为这是一种绿色高效安全的烟粉虱防治方法,因为该基因来源于植物,而且,现在我们明确了它的作用机制,我们也有能力应对烟粉虱基因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种转基因番茄转入的基因是植物的同源基因,因此更加绿色高效。未来有可能应用到烟粉虱防治过程中。”张友军说,他们已经申请了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李晨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 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