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气象日:我们能为海洋保护做些什么?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世界气象日:我们能为海洋保护做些什么?

来源:光明网2021-03-23 16: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今天是“3.23”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气象界都会围绕一个相关主题,举行宣传活动, 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The ocean,our climate and weather),这一主题也是为纪念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启动而设置的。2020年10月8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摘要》(下称“海洋十年”)发布,旨在通过激发一场海洋科学的深刻变革,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为全球、区域、国家以及地方等不同层级海洋管理提供科学解决方案,以遏制海洋健康不断下滑的态势,使海洋继续为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从“我们所拥有的海洋”到“我们所希望的海洋”的转变。

  海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地球约70%的面积,是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子。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在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汇。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周期长、固碳效果持久,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由海洋生物完成。海洋存储了地球上超90%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其中,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固碳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海洋和海岸带受到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沿海开发、海洋垃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世界气象日:我们能为海洋保护做些什么?

  来源:instagram, Photo by Justin Hofman

  这张照片由Justin Hofman拍摄,并入围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照片里小小的海马用尾巴卷着一根棉签,显示出失落与沮丧的深情。Justin Hofman在instagram刊登这张照片并介绍,“因为潮汐带来了无数海洋垃圾,这只小海马同垃圾做伴,随着印尼群岛的洋流在海上飘着,这张照片预示了未来海洋的状态,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们随手丢掉的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置,极有可能进入海洋,以多种方式影响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借用《流浪地球》里的一句台词——“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就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变得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什么?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不乱丢垃圾,做好垃圾分类以减少和预防海洋垃圾;拒绝捕杀和消费珍惜海洋生物;保护海滩环境,离开海滩时带走垃圾,并帮助收走他人遗留的废弃物,积极参与到海滩清洁活动中;潜水时,不触碰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不触摸、喂食海洋生物;也可以加入致力于海洋保护的组织,定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海洋基本知识和最新资讯,传播海洋保护的理念。从政府职能角度,“海洋十年”专家建议,加强海洋与气候关系研究,积极干预,引导海洋与气候良性互动;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去管理和保护这些水域,免于受到过度开发、污染和退化的影响;恢复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海岸带自然景观,培育海洋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从我做起,让更多国家、机构和民众广泛而持续地参与到海洋科学与保护的行动中来!

  作者:董丹宏,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