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新院士】王松灵: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走进新院士】王松灵: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07-06 18: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松灵

  人物简介

  王松灵,1962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口腔医院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中牙齿发育再生和唾液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每周三上午和周五下午,王松灵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口腔医院的诊室里。他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副校长,还是近20个学生的硕博导师,兼顾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同时,他坚持出诊,“不到一线去,怎么能深入了解病人需求呢?”

  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新药研究、唾液中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乳恒牙替换之谜,科研道路上,王松灵更想“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既然碰上了,就把它做好

  王松灵的专业不是选出来的,而是“碰”出来的。

  41年前,他身处湖南湘乡的农村,大学生极少,没有报考经验可以借鉴。在邻里百姓“能上湖南大学就是最好了”的思想影响下,第一志愿选择了湖南大学。而后面几个志愿“都是随便选的”,全是毫无干系的学校和专业,比如他还能记起来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和北京医学院。

  他没想到,北京医学院却是最早一批提档录取的。就这样,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多了一位“糊里糊涂”却颇有建树的学生。

  “刚开始,完全谈不上兴趣。医学中,有一堆死记硬背的东西,很枯燥,我又很不擅长背书。但想着既然碰上了,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那就把它做好。”王松灵说。因此,他还是想尽办法记理论、背概念。

  在客观现实面前,王松灵选择改变自己,这种品质一直延续到他后来的工作中。1989年,他初到北京口腔医院,“无论大事小事,都听主任和前辈的,自己只管踏踏实实做工作,使劲干活。我只有多给团队做贡献,多帮助别人,才能得到认可,后面的路才会顺畅。”即使在别人看来属于“吃亏”的事,王松灵也积极去做。

  “讲别人讲错的故事”

  提起自己的导师邹兆菊,王松灵仍记忆犹新:当时在很多医院,看病、做造影都要约,报告出来后,又要等医生出诊开药,一般情况下患者至少跑2-3次。“到了邹老师这里,上午初诊后,当天下午立即安排造影,等造影结果出来做出诊断,开方抓药,一次解决问题。令患者非常感动。”受她的影响,王松灵至今都坚持这个工作模式。

  要使患者获得好的医疗服务,不只要节省治疗时间,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已探索多年。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与心血管、脑血栓、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医学上,传统治疗牙周炎的方式只能缓解,无法根治。

  1998年,他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学回国,此后一直致力于将干细胞应用于口腔领域的研究。目前,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自身提取干细胞治疗自身疾病,而王松灵从废弃的智齿中提取出了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据此研发出了一种治疗牙周炎的新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他把自己的研究比作“讲故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讲别人讲错的故事。”

  对唾液中硝酸盐的研究,便是他口中“别人讲错的故事”。

  长期以来,无论学术圈还是社会大众,都认为硝酸盐对机体有害。但王松灵发现,唾液中硝酸盐含量很高,是血液中含量的10倍。“看来口腔分泌硝酸盐是个生理现象,那身体不可能害自己吧,这是最朴素的想法。”后来他多方寻求合作,进行唾液中液腺运转机制的研究,终于发现,硝酸盐对胃肠、肝脏等组织器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甚至还具有放射性保护作用。

  如今,他和团队希望从硝酸盐预防放射性唾液损伤的角度切入,研发出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

  无路可走时,再坚持一天

  每个人的6-12岁,都要经历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替换之谜都是所有口腔医学学者争相探究的科学难题。

  王松灵和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建立动物模型、基因库,进行研究,却毫无进展,这个课题不得不停下。课题暂停,他的思考仍在继续,持续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有空闲,他的脑细胞就围绕着替换之谜快速运转。

  “恒牙牙板早在胚胎期就在颌骨内形成了,可它一直保持寂静,直到乳牙萌出,恒牙就像被摁下了开关,启动发育。萌出来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他想尽了所有可能,又一个个地排除。突然有一天,他联想到了力,“可能是萌出来之后,把里面的力释放了?”

  后来经过验证发现,乳牙在萌出前,发育速率明显快于颌骨,这会引起封闭颌骨环境中的生物应力,萌出后,打破了颌骨的封闭环境,并释放颌骨内应力,从而激活恒牙的发育。“这是多么美妙的平衡”,他感慨。

  “在无路可走、无招可出时,再多坚持一天,说不定就有转机了呢。”王松灵说。可学生没他这样的好心态,科研压力下,有人会说梦话、磨牙,甚至冲他“发泄”:“这个臭课题、破课题,我再也不想做了,没有用,没有意义。”

  每当这时,王松灵常常安慰他们:“解决问题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但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前进一点点,就可以总结,这完全是自我的经验。而跟在别人后面,就算走得快,那也是跟着别人走。” (刘如楠)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三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