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表达中,“你”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通常情况下,“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用以表达谈话的对象,例如“你好”。然而,“你”还有另一层用法,它可以用以泛指任何人。特别在表达负面经历、或想要分享个人见解时,人们更喜欢使用“你”而不是“我”。我们将这里的“你”的用法称作“泛化的你”(generic-you),包括:表述日常行为规范,表达和审视负面经历,得到超越自我的见解,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等。
Ariana Orvell 等人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使用“你”这个词来从远处审视自己的负面经历。这张信息图表描述了“泛化的你”的各种使用场合。
图片来源:Carla Schaffer / AAAS
汉化:卓思琪
尽管“泛化的你”用得相当普遍,还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它的心理学功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募集了2489名参与者,通过9项实验,了解到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你”:除了日常行为的表述外,人们在提到负面经历时,使用“你”可以延伸其含义,并使其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代词就拥有了强大的造义功能。
研究人员 Ariana Orvell 表示:“人们总希望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也总在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当人们从负面经历中寻找意义时,使用‘你’这个词可以让人跳出来审视这段经历。”
举例来说,“有得必有失”(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表达了一个人在收获一些东西的时候,也必定会失去一些东西,而当在英语中采用“你”(you)作主语来表达这句话时,就会让人感到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再例如,“你一定会后悔愤怒时的所作所为”虽然表达的很可能是说话人的个人经历,但是通过加上“你”,它就可以成为许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在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所做的其中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写下一些个人经历,其中201位参与者需要从一段消极经历中寻找意义,198位参与者需要回顾一段消极经历,还有203位参与者仅仅需要写下一段既不消极也不积极的中性经历。实验结果显示,“寻找意义”小组在他们提交的小短文中使用了更多的“你”——有46%的参与者至少使用了一次“你”,而“回顾”小组和“中性经历”小组各自只有10%和3%的参与者至少使用了一次“你”。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还发现使用“泛化的你”可以让人对所描述的经历更有距离感。
虽然“泛化的你”给出了更为普遍的概念,但它表达的仍是与个人极为相关的普遍经历。“在审视最具个人特质的经历时,采用‘泛化的你’将其普及到大众,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研究人员说,“但这正是一种能力,通过超越个人视角创造出一种共同的经历,使说话人从个人经历中获取更为普遍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频繁地使用“泛化的你”,已经使得它成为人们从普通经历和情感经历中寻找意义的主要工具。
翻译 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