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越吃越瘦的负能量食物靠谱吗?

2017-04-07 10:14 来源:经济日报 
2017-04-07 10:14:46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肖春芳

  有人说,吃了负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不仅不会给人体增加能量储备,反而会消耗能量,越吃越减肥。生活中,真的存在如此诱人的负能量食物吗?

  实际上,真正的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网络上推荐的大多是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而打着“负能量”旗号大肆宣传的减肥产品就更不靠谱了。

  什么是“负能量食物”?

  “负能量食物”的概念大约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现,它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人体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所提供能量的食物。食物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能量。但在进食中,人们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种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负值,这就是“负能量食物”的理论基础。

  边吃边减肥的确吸引人,不过,食物消化究竟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都要消耗能量,吃饭也不例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3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比如吃汉堡,要先咀嚼成较小的形状进入食道,进而进入消化系统,将这些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或者膳食生热作用。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1个小时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根据“负能量食物”的定义,要判定一种食物是不是负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究竟有多大,会不会大于其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笔者文献检索后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负能量食物”的学术文章,仅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书中提到过“负能量食物”,但因作者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该书的观点受到诸多质疑。

  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有一些差异。在3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自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至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至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卡路里能量食物,需要200卡路里能量来消化食物。

  因此,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过30%,所以说,“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

  食物究竟有多少能量?

  虽说食物热效应并不会大于自身所含的能量,但关于食物究竟有多少能量,营养学界仍存有争论。评估食物能量的方法最早由威尔伯·阿特沃特创立于19世纪至20世纪。这是一种简易的评价方法,它将1克蛋白质的能量视为4卡路里,1克脂肪视为9卡路里,1克碳水化合物视为4卡路里。后人在其基础上做了修改,补充了1克膳食纤维等于2卡路里。长期以来,营养学界都根据这一方法来计算食物能量。

  《科学》杂志曾有文章提醒我们,现在的计算食物能量的方法可能并不准确。在这篇文章中,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食物的能量值并不全是简单的数字相加,目前评估食物能量值的方法可能存在错误。因为,有些因素会影响食物对人体实际产生的能量影响。例如,食物的加工方式会改变食物消化时所消耗的能量,导致最终产生的能量效果并不相同。以富含抗性淀粉的谷物颗粒为例,如大麦或大豆,正常情况下,消化这类食物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将同样颗粒的谷物碾碎成粉末或者加工成早餐谷物,就会变得更容易消化,并且很容易吃多,所产生的能量效果也不一样,进而可能增加肥胖的风险。

  可见,食物消化代谢的差异与肥胖存在相关性。经过加工后,有些食物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所含能量又高,吃起来也很快,如果不小心吃多了,肥胖的风险会比较大,比如白面面包、饼干等,应尽量少吃。有些食物本身能量低,需要更多的咀嚼,又不容易消化吸收,即使吃多一点,长胖的风险也比较小,比如芹菜、苹果等。但这并不等于消耗这些食物所需能量大于它们所能提供的能量,也不可能靠吃这些食物来达到消耗能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从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并不存在“负能量食物”。想要减肥,还得从控制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做起。

  (阮光锋 作者系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

[责任编辑: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