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北京1月4日讯(记者甘晓)今天,记者从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获悉,“‘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日前结题。该项目历时3年,在月球科学、地球等离子体层、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
为推进“嫦娥三号”任务科学探测数据的应用和研究,中科院在“嫦娥三号”任务执行前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组建了由科学家系统、科学仪器研制单位技术人员和负责科学探测数据处理的地面应用系统技术人员组成的5个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并设立“‘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重点部署项目。
项目实施中,科学家建立了光学相机探测数据处理方法和地形重构模型,实现了着陆区与巡视区影像全景镶嵌,分辨率最高达0.02米;通过获取着陆区上万个撞击坑的分布规律,科学家解释了行星演化历史,为月表地质单元地质年龄的判定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获得了探测点的精确物质成分信息,并发现了一种新的岩石类型,其具有极高铁、高钙、中钛、贫硅等特性。
通过该项目,科学家还获得了雨海盆地晚至25亿年左右仍有大规模火山喷发的历史,探测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得以重构,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影响下发生的凸起首次被发现。同时,科学家完成了低银道面紫外巡天观测及对密近双星观测研究取得系列新发现、刷新了月球外逸层羟基含量的观测记录等。
上述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科学》1篇、《自然》子刊3篇。
专家们表示,该项目以较少的经费,发挥了有序、有为、有效和凝聚力的作用,实现了科学成果“快、多、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