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对讲机织起长江源的“保护网”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用对讲机织起长江源的“保护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31 04:05

  光明日报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

  10月下旬,西藏那曲市安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北区域,温度已降至-10℃左右。“这是我今年第4次去‘长江源’巡护,看天气像是要下雪。”清晨6点,年近70岁的才嘎身穿印着“玛曲乡长江源党员对讲机志愿队”字样的冲锋衣外套,准时与记者在玛曲乡政府大院碰头。万籁俱寂,满天星斗,越野车出发了。

  没多会儿,记者的手机便没了信号。才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从1968年至今,才嘎一直是罗台村的村医,他经常步行或骑马,穿梭在玛曲乡广袤的牧区,给牧民们送医送药。他还有一个身份: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首任队长。他说,志愿服务队由当地牧民群众志愿组成。可他最看重的还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我1992年入党,有32年党龄了!”

  1977年,他作为向导,和某地质队一起参加了为期40天的勘测和拍摄工作。第一次走进长江源头,亲眼见到山河之壮美、生态之脆弱。此后,他便用业余时间沿线巡逻、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早年骑马往返要五六天,天黑了就借宿在牧民家里。后来是骑摩托车,再后来有了皮卡车、越野车,起早贪黑的话可以当天往返。2016年,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后,每个月要进行5到6次巡逻,每次40多公里。“这里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保护至关重要!”才嘎说。

  才嘎和队员们一起,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的野生动物,劝返私闯保护区的游客,阻止人为破坏环境,用双脚一步步丈量长江源头的冰川和河流。冬天,队员们多乘坐皮卡车出行巡护,要承受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和风雪;天暖时,又随时可能遇到洪水。

  在2023年7月的一次巡护途中,才嘎的车辆突遇涨水,深陷河道。他坚持先救援其他队员,结果自己没能及时撤离,被困车上。队员们通过对讲机,接力向外传递消息,等待专业救援。湍急的河流中,车辆摇摇欲坠,才嘎只能爬上车顶,被困了14个小时。第二天清早获救时,他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广袤的无人区,手机时常没有信号,对讲机成了队员们最重要、最可靠的通信工具。在沿途的各个重要点位,包括牧民们的游牧点,队员们靠对讲机拉起了一张“大网”。遇到情况,就靠对讲机接力传递信息。

  前不久,才嘎和队员们正常巡护时,对讲机内突然传来了呼叫:“大家注意,有一台进入保护区的车辆,车上人员严重高反,上吐下泻……”通过对讲机持续沟通位置,队员们最终在一处小河旁的草地上发现了这台无证的越野车。当了一辈子村医的才嘎,治疗高反很是拿手,他用随身携带的药品,紧急给游客治疗,同时用对讲机呼唤其他队员前来救援。最终,脱离生命危险的游客被带到乡里的野生动物保护站做进一步观察。

  “每年都有很多自驾游客慕名而来,但这种行为对长江源头生态的破坏无法估量,我们尽可能对其阻拦并劝返。”才嘎说,这几年,环保志愿队的成员越来越多,他的儿子、孙子也加入其中,一台台对讲机编织的环保防护网也越来越密。

  如今,才嘎已是玛曲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长江源牧民党员对讲机服务站的副站长。在他的带动下,全乡300余名党员干部自发加入服务站,开展送学、送政策、送信息、送通知、送服务等活动,将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牧区群众。

  在无人区行驶近5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海拔5300米的格拉丹东雪山脚下。站在刻有“长江源”“长江第一滴水”字样的石碑前,才嘎遥望着对面的冰川:“和我第一次来时相比,冰川的位置后退了不少。不过这些年,后退的速度已经明显放慢了。”对于长江源的一草一木,他如数家珍。

  返回的途中,狂风大雪不期而至,天色渐暗,道路湿滑、车行很慢,加上渐渐袭来的高反,记者有些昏昏欲睡。突然,才嘎兴奋道:“快看,前面有两只藏原羚!”记者连忙摇下车窗,远处,两只黄色的“精灵”在追逐嬉闹。才嘎用对讲机向前方游牧点上的队员通知藏原羚的活动情况……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一旦遇到动物受伤,队员们会为它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才嘎告诉记者,现如今,巡护时经常会遇到棕熊、岩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这是生态变好的证明啊!”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1日 03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