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要闻 > 正文

陇上江南橄榄绿

来源:人民日报2020-11-16 10: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56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将油橄榄从异国他乡引进中国,并亲手种下第一株油橄榄树,架起东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桥梁。

  56年后,位于秦巴山区深处有“陇上江南”之称的甘肃陇南市,60多万亩油橄榄群山披绿,成为“中国油橄榄之乡”。油橄榄在这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地方扎根壮大,不仅惠及当地44个乡镇的40多万名群众,成为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还让国产高品质橄榄油飘香国内外。

  立冬后,草木逐渐凋零,苍翠的油橄榄却在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傲然挺立;喜获丰收的村民潘让平,正在给树苗修剪、施肥……

  20世纪80年代,“舶来品”油橄榄在陇南掀起种植高潮。因境内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带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油橄榄主产区极为相似,这里成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

  2002年,油橄榄来到贺家坪村。“枝条扦插育苗,叶子提取黄酮素,果子榨油,全身都是宝。”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林在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后,发现油橄榄前景好,便带动村民试种。

  试种前,64岁的贫困户潘让平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撒一斗,收一担”“还不够吃”。试种三年后,细长的枝条被青色的果子压弯,亩产600多公斤,产值3000多元,潘让平尝到甜头。

  从贺家坪村向对岸望去,一排排苍翠的油橄榄树次第铺开。“贺家坪村获得丰硕成果后,周边大园坝、桔柑等6个村都来取经。”潘小林说,油橄榄产业逐步在沟沟壑壑间兴起。

  在前往贺家坪村的崎岖道路旁,“脱贫致富,全靠产业”的标语格外显眼。油橄榄产业为陇南脱贫攻坚注入活力,目前40多万农民参与种植,全市油橄榄适生区户均年增收3920元,4万多贫困人口因此稳定脱贫。

  窗外群山环抱,窗内祥宇公司技术人员赵良玫,将酒精溶剂缓缓倒入装着橄榄油的试剂瓶,开始检测特级初榨橄榄油理化指标酸度……

  稳固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让大山深处的祥宇公司走向世界。2017年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祥宇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金奖。之后,陇南越来越多橄榄油屡获大奖,飘香国内外。

  目前,陇南已有21家油橄榄加工企业,研发出80多种油橄榄系列产品。国产高品质橄榄油得到国际认可,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邓煜既欣喜也存担忧:当前国内油橄榄企业仍存在规模小、运输等生产成本高、加工能力低等问题。“民族品牌发展仍在路上。”

  甘肃省林科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说,部分农户技术知识落后,很多不挂果或挂果率低品种影响增收。但对橄榄油市场发展而言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国内市场在区分橄榄油等级上没有技术标准,使得“劣币驱逐良币”。

  “仍需专业化分工来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前端产品开发及销售渠道建设来转化效益、树立品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说,油橄榄产业为陇南群众提供了稳定增收来源,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只有打造成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才能更好强产业、兴乡村,带动更多人发展。(新华社记者 李 杰 张新新)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