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来源:光明网2020-11-13 10: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宇宙浩瀚,晴朗的夜空,当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无数颗“星星”,其实他们中有很多并不是恒星,而是像银河系一样的拥有亿万恒星的星系,只是太远了,看起来像恒星。星系和星系之间,是真空吗?星系里面只有发光物质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瑞士天文学家Fritz Zwicky,在研究星系团时,发现一些星系围绕星系团中心的速度,快的令人十分惊讶。在当时,即使在观测误差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来估计星系团中的每个星系的质量,星系团的总质量也不够解释这些高速运动的星系。Fritz Zwicky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星团中必须引入一种新的不为人知的物质。他将这种新物质称为暗物质。

  随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Vera Rubin进一步发现,单个旋涡星系中恒星围绕星系中心的旋转速率,也没有像牛顿引力所预言的那样,在远离星系中心的地方,逐渐下降。反而,远离星系中心的恒星与邻近中心的恒星,几乎以同样的速率绕星系旋转。这一反常现象也无法用星系中能够观测到的可见物质来解释。Rubin的发现说明单个星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

  在Rubin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其它方面的天文观测也开始支持暗物质的存在。例如,通过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人们发现宇宙早期温度存在微小涨落。这些微小涨落,只有在暗物质引力的作用下,才能逐渐增长放大,进而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星系在宇宙大尺度上的结构。由于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含量比重子物质高几倍,是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的主导因素,所以如果没有暗物质,我们的银河系可能还没有形成,也就还没有出现我们的太阳系和地球。

  除此之外,人们发现光线通过星系时,会发生弯曲,从而产生引力透镜效应。然而在这一效应中,人们发现能够观测到的可见物质,不足以解释光线弯曲的程度。所以只有当星系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才能够较好的解释观测的结果。(图1)

  尽管在天文学上,持续不断的观测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间接证据,然而关于暗物质的本质,我们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这些奇异物质既不发光,也不发热,除了引力,几乎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关于暗物质的直接搜寻,更是异常艰难。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发现暗物质的直接证据。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Large Underground Xenon(LUX),中国四川的 PandaX,以及意大利的XENON地下探测项目,均未发现暗物质信号。于此同时,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也未发现关于暗物质粒子的任何踪迹。尽管目前这些实验,还无法完全排除暗物质,但它们对暗物质的一些性质给与了非常强的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理论上解释暗物质,变得更加困难(图2)。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图1. 引力透镜现象,光线被前景星系中暗物质产生的引力场弯曲(图源:NASA, ESA, L. Calcada)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图2. PandaX 氙暗物质探测实验(图源:PANDAX)

  在粒子物理实验迟迟找不到证据,以及理论解释暗物质的道路也越来越窄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们开始动摇对暗物质存在的信念。暗物质是否是上述现象的唯一解释?是否能够通过修正经典引力理论来替代暗物质?

  近年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研究人员Stacy S. McGaugh领衔的一项研成果[1],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先前有关暗物质的一些认识。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图3. 星系可见物质质量与星系径向加速度关系(图源:Scientific American)

  图3中红线是星系可见物质质量,表示为标准引力下的加速度与实际观测加速度的经验关系。图中黄色方框代表2693次测量。这些测量与红线经验关系非常符合,并且弥散度非常小。图中蓝线代表标准引力预测值。明显地,按照标准引力,星系中可见物质质量不足以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加速度。

  Stacy S. McGaugh等研究人员利用SPARC数据,通过对153个形态各异、大小、以及气体丰度不同的盘状星系进行分析,发现观测到的盘状星系,在不同位置的径向加速度,几乎只由重子物质决定。

  Stacy S. McGaugh等研究人员在不同星系,不同位置一共进行了2693次径向加速度的测量。而令人惊讶的是,这2693次测量,几乎满足同一个可见物质-加速度关系 (图1中红色曲线)。与此同时,Stacy S. McGaugh团队采用了一系列方法,避免了观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使该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因而,Stacy S. McGaugh等人的结果意味着星系中可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暗物质。

  Stacy S. McGaugh的发现为修正引力理论重新注入了活力。这是因为Stacy S. McGaugh的发现,在暗物质宇宙模型中很难被解释。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那么根据现代星系形成理论,星系将在暗物质晕,也就是暗物质比较聚集的地方形成。而这些暗物质晕,在宇宙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不断合并与演化的过程中。因此,星系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其它星系的影响。所以,即使对于两个大小类似的星系,它们所含的可见物质与暗物质的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盘状星系的径向加速度应当由可见物质与暗物质共同决定,而不会仅仅只依赖其中一种。

  事实上,在Stacy S. McGaugh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英国杜伦计算宇宙学中心研究人员Aaron D. Ludlow 在数值模拟中发现在基于暗物质的宇宙模型里,只有一部分旋涡星系的径向加速度可以与Stacy S. McGaugh的观测数据符合,而另一部分模拟的星系确实与观测数据不符。

  尽管Stacy S. McGaugh的结论为修正引力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一结论仅仅局限于星系尺度。如果修正引力能够解释星系旋转曲线,那么引力必然会随着距离的增大,变得越来越强。因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引力会与标准引力明显不同。

  然而,由于星系与星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跨度巨大,我们无法像观测太阳系内的行星运动那样,对其直接进行测量。所以,我们只能够通过其它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星系的本动速度。我们知道宇宙一直处于不断膨胀的状态。哈勃定律告诉我们,星系离我们越远,它们在宇宙中的退行速度就越快。事实上,星系除了具有随宇宙膨胀的退行速度外,还具有本动速度。由于星系在局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稀疏,而有些地方则比较密集。在星系密集的地方,局部引力会比较大。因而会吸引周边的星系向密集区域运动。星系的这种运动,便被称为本动运动。

  实际观测到的星系红移,便是由本动速度产生的红移与星系随宇宙背景膨胀产生的红移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星系在红移空间的分布与星系在宇宙中的真实位置的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异被称为红移畸变(见图4)。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图4. 红移畸变示意图(图源:作者自制图)

  在实验上,测量这种红移畸变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法便是测量星系分布的两点关联函数。所谓两点关联函数,便是指星系在一定距离上成对出现的概率。关联函数越大,说明这一对星系之间由于存在某种相互作用,总在一块儿出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大。另外,如果星系具有较高的本动速度,这些星系会扭曲小尺度关联函数,使关联函数在沿视线的方向被拉伸。宇宙学家给这一现象起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名字,将其称为上帝之指(Fingers-of-God, 图5)(例如 [2])。

  鉴于上帝之指与引力之间的联系,宇宙学家相信利用该现象可以检测引力 [3]。然而,直接利用星系的红移畸变效应来检验引力模型,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实际观测中存在的误差。这是因为实际观测总会受到各式各样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出测量上的偏差。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正向建模的方法(Forward-Modelling)。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抵消观测当中的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基与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利用斯隆巡天主星系样本,对其中10万个星系进行了关联统计(图5中的彩色等高轮廓)。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通过现代大型数值模拟,从理论预言了星系的相关性。最终理论预言(图5中的虚线)可以与观测进行有效比较。结果表明,暗物质宇宙学模型的预言与观测实验数据高度相符[4](图5)。这说明,在星系与星系的尺度,观测仍然支持暗物质宇宙学模型。

寻找暗物质VS修正引力理论

图5. SDSS两点关联函数。图中彩色等高轮廓代表实验数据,虚线是暗物质宇宙模型预言,可以看到理论与实验观测符合的非常好(图源:He. et.al Nature Astronomy 2, 967 (2018))

  至此,有关暗物质宇宙模型在星系小尺度上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相关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测以及理论上的研究。而有关真相的最终揭晓,也可能会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不过,正如Stacy S. McGaugh所说“宇宙有时会让我们感到惊奇,我们应该对未来观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结果,保持开放的心态”[5]。

  参考文献

  [1] Stacy S. McGaugh and Federico Lelli, “Radial Acceleration Relation in Rotationally Supported Galaxies”, Phys. Rev. Lett. 117, 201101 (2016).

  [2] Peacock, J. A. et al. A measurement of the cosmological mass density from clustering in the 2dF Galaxy Redshift Survey. Nature, 410, 169 (2001).

  [3] Guzzo, L. et al. A test of the nature of cosmic acceleration using galaxy redshift distortions. Nature, 451, 541 (2008).

  [4] Jian-hua He, et al. “No evidence for modifications of gravity from galaxy motions on cosmological scales”. Nature Astronomy, 2, 967 (2018).

  [5] Sabine Hossenfelder and Stacy S. McGaugh, “Is dark matter real?”, Scientifc American, 319, 36, 2018.

  作者简介何建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意大利米兰INAF,以及英国杜伦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引力理论,以及宇宙学研究。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