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从田间到餐桌,杂粮凭啥成了“新宠儿”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从田间到餐桌,杂粮凭啥成了“新宠儿”

来源:大国粮策2025-08-15 10:07

  山西农业大学后稷实验室的王西教授,常遇到这样的疑问:“后稷是什么意思?”

  其实,后稷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孟子》中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可见,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深知,五谷丰登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五谷杂粮

  如今大家常说“五谷杂粮”,而餐桌上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占了全国60%以上的耕地,自给率稳稳保持在90%以上。我国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这些主粮不仅让饭碗充盈,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它们的稳定产出,给人们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饮食的需求逐渐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此时,杂粮走进了大众视野。醇香的小米粥、筋道的荞麦面、清甜的绿豆饼,这些杂粮不仅美味,还营养丰富,成为改善膳食结构的理想选择,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助力。

  杂粮做成的美食。图片由AI生成

  说到杂粮,可别小看这些餐桌上的“边缘配角”,它们可是祖先的“老伙计”。在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粟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米,当时粟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滋养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还有黍稷,作为最早被驯化栽培的作物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代漫长的农耕历史中,黍稷是精耕细作的对象,它不仅是主粮,还可用来酿酒,在黄河流域早期文明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名副其实的“社稷之粮”。

  王西对杂粮最早的认知,来自长辈的养生食谱,那时的她从未想过,杂粮会成为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读研究生时,王西研究的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与各种生化试剂打交道,最多就是去温室照料小小的拟南芥苗。那时,她觉得做实验最苦的是失败时的沮丧和找不到研究方向时的迷茫。

  工作后,王西放弃了拟南芥研究,转向杂粮作物黍稷的研究,这一转变让她体验了从“实验室”到“试验田”的巨大差异。

  在田间工作

  记得去年六月,第一次下地播种前,王西还信心满满,觉得区区几亩地一天就能完成。但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并非易事,播种时必须弯腰一粒一粒地种。在大太阳下晒着,弯腰忙碌了两天,她腰酸背痛,整个人都快累趴下了,才把这些宝贝种子都种下地。

  之后的两三个月,她还需要在田间统计不同阶段的生长表型和生理指标。大夏天里,每当顶着高温穿行在田间植株中时,她都无比想念温度适宜的实验室,连里面的各种试剂都显得亲切起来。

  等到黍稷收获脱粒后,王西时不时能从衣服口袋里摸出几粒种子,再看看自己晒黑的皮肤,这些都是那小半年田间劳作留下的“印记”。

  图片由AI生成

  不过,这些经历让王西对杂粮有了更深的感情。现在,杂粮已不只是长辈养生食谱里的“常客”、健康食品市场的“宠儿”,更是科研领域的“新星”。杂粮大多起源于干旱、高盐、贫瘠的环境,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和自然选择,演化出了独特的抗逆机制,特别能“吃苦”,是抗逆耐贫瘠的好手。

  现如今,科学家们已完成对谷子、黍稷、高粱等多种杂粮作物的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这好比打开了一扇大门,让科研人员得以深入了解这些“小作物”的遗传密码。掌握这些密码后,不仅能明晰它们的起源和驯化过程,还能更好地利用其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和推广,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支撑。

  田间生长的黍稷

  目前王西的科研方向,是挖掘黍稷中的抗逆基因并解析其功能,为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如今,极端高温、干旱等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张,而杂粮的独特抗逆机制能让它们有效应对恶劣生存环境,还能高效利用边际土地。这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这些曾经养活我们祖先的“老伙计”,如今正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们不仅仅是“主粮补充”,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韧性支撑,是生态农业的先锋作物,是健康中国的重要载体,更是华夏文明的不息传承。

  在科技的加持下,它们的宝藏品质正在被逐步挖掘,遗传多样性的面纱被慢慢揭开,古老的杂粮作物正在焕发新的青春光彩。

  作者:王西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策划统筹:宋雅娟 武玥彤

  编辑整理:李欣哲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