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改了“脾气”的高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好食材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改了“脾气”的高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好食材

来源:大国粮策2025-08-15 09:56

  提起高粱,人们可能会想到莫言笔下浸染着热血的红高粱地,或是餐桌上散发着醇香的白酒。但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饲料高粱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一中将带你认识一个你或许从未了解过的高粱——它是养活数千万人的“生命粮”,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伙伴”,更是育种人在田垄间追逐了二十余年的“绿色梦想”。

  高粱地

  很多人以为高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其实它的“老家”在非洲苏丹的热带草原。八千年前,当人类第一次把野生高粱种子埋进土壤时,恐怕想不到这种植物会跨越万水千山,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传奇。

  大约五千年前,高粱传到印度,又在三四千年前顺着西南丝绸之路“闯”进中国西南,开启了所向披靡的扩张,渐渐成为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粮食作物。

  就像不同地区的人会“入乡随俗”,中国高粱也在漫长的栽培驯化中变了模样:南方的高粱多为糯型,单宁含量高,能酿出醇厚的美酒;北方的高粱则是粳型,既能当口粮,又能喂牲口。大家熟悉的红高粱,其实只是它众多“外衣”中的一件,还有白高粱、黄高粱、黑高粱;如果按淀粉分,有像糯米一样黏软的糯高粱,也有偏硬朗的粳高粱。

  不同颜色的高粱

  糯高粱的淀粉含量主要是支链淀粉,像四川的糯红高粱、贵州的青壳洋和红缨子高粱,都是其中的上品。也正因如此,西南地区的浓香、酱香型名酒,大多会以本地的糯高粱作为主要酿制原料。

  不过,传统的糯高粱品种主要在四川、贵州等南方生态区种植,这些品种存在抗病性差、易倒伏且单产低的问题。2004年,张一中团队开始思考:能不能让糯高粱在北方“扎根”?这念头一起,便开启了十几年的“追种”路。

  庄稼在田间生长时绿油油的,颇为美观,但育种工作却远非如此。从配种到选种,再到试验推广,都得下“笨功夫”。打个比方,人们看到的一株高粱,可能攒了几十甚至几千个品种的好基因,想让两个好性状凑一块儿,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要是哪年遇上倒伏,或者品质没达标,十几年心血就全泡汤了。

  对育种人来说,一辈子能育出一个好品种,就足以让人自豪许久。

  张一中在田间工作

  育种的日常,往往是播种、浇水、授粉、记录、收获,再对比试验,筛选出好种子,如此循环往复,春去秋来不曾停歇。

  后来国家在三亚建了南繁基地,张一中团队的育种速度得以翻倍。每年5月在北方播种,秋天收获后,11月便扛着种子奔赴三亚,连春节都在海南的田地里度过。当地有句顺口溜:“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这正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即便手上磨出了茧子,皮肤晒成了“高粱色”,可每当看到小苗破土而出,张一中和他的同事们的心里便甜滋滋的。

  这些年,张一中团队年年在山西和海南之间奔波。他们用南方的糯高粱和北方的粳高粱品种做“父母本”,经过多年杂交培育,终于让南北高粱的好基因“联姻”!团队培育出了产量高、抗性强、适合北方生长的糯高粱品种,还实现了北方糯高粱的优质种源配套。2014年推出的“晋糯3号”,如今是山西的主推品种,2024年还成了全国主导品种,不少名酒都将其作为“酿酒专用粮”,给北方高粱“争了口气”。

  其实,高粱除了用于酿造,还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上种植量第五位的谷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高粱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当时,杂交高粱育种开拓者牛天堂先生选育出的“晋杂”系列高粱杂交品种,让高粱亩产翻番,解决了不少北方人的吃饭问题。

  不过,上世纪的高粱有个明显的缺点——涩。普通高粱籽粒里含1%的单宁,煮出来口感粗糙,咽下去还会让嗓子不适。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水稻、小麦越吃越香,高粱便慢慢“退居二线”了。

  好在近年来,随着食品行业技术的进步,高粱“改头换面”,以新一代健康食材的身份重返餐桌。比如,在意面里加入20%的高粱粉,在保持弹滑口感的基础上,酚类物质含量大幅提高,抗氧化活性也随之增强;在全麦面包中掺点高粱粉,不仅不影响口感,还让酚类物质比普通面包多出一半。

  为了解决高粱“发涩”的问题,张一中团队选育出了功能型加工专用高粱品种“晋白糯1号”——这个品种的单宁含量只有0.01%,几乎尝不出涩味。用它做的纯高粱面蛋糕,口感柔软细腻,富含α-亚麻酸、亚油酸等成分,升糖还慢,糖尿病患者也能放心食用。把它跟大米按1:2的比例煮成饭,软糯香甜,让人忍不住多吃一碗,而且还能调血糖、护血管,堪称“养生担当”。

  晋白糯1号

  但张一中知道,育种这项工作没有尽头。最好的品种,永远在下一个春天。

  现在,他们正在努力研究更优秀的种子,希望让山旱地、盐碱地也能种出高产高粱,让更多人尝到高粱的益处。这事儿难吗?确实难。但你看,高粱从非洲草原到中国餐桌,从酿酒到养生,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化——就像这些育种人,永远在追求更好的种子。

  说不定哪天,你家餐桌上的一碗高粱饭,就是他们田里长出的新品种呢!

  科学审核:张一中 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饲料高粱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策划统筹:宋雅娟 武玥彤

  编辑整理:李欣哲

【大国粮策】改了“脾气”的高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好食材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