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当AI接管营养,植物会开启“摸鱼”模式吗?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当AI接管营养,植物会开启“摸鱼”模式吗?

来源:大国粮策2025-04-21 17:06

  Deepseek关联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自动灌溉系统是否会让植物失去求生意识?”想象一下,如果给绿植配备24小时“智能保姆”,按时精准投喂水分,它们是否会逐渐丧失对干旱的感知,甚至忘记如何“自救”?要解开这个谜题,需要先了解植物与干旱的亘古博弈。

  根系训练的奥秘

  植物的抗旱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环境压力激活的。当土壤中的水分减少,植物会启动一套复杂的抗旱程序——关闭叶片上的气孔减少蒸腾作用、加速根系生长寻找深层水源、脱落部分叶片以保存核心生命力,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

  图片由AI生成

  除了对土壤水分的感知,它们还能感知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感知到光照强度的变化,通过调节叶片的角度和色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减少水分的流失。

  因此,植物的生存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动灌溉系统虽然给植物提供了稳定的水分供应,但植物不会因此丧失其抗旱、生存的潜在能力。

  不过,适当的水分胁迫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是有好处的。在适度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会触发一种“危机响应机制”,通过合成特定的信号分子,如脱落酸来激活体内的一系列抗逆基因表达。这些响应机制不仅增强细胞壁的韧性、提高渗透调节能力,还能诱导根系分泌特殊酶类分解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拓宽营养获取渠道。植物在经历周期性水分胁迫后,其根系会形成更密集的毛细根网络,叶片气孔也会进化出更精细的调控能力,使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达到更高效率的平衡。

  智能灌溉的进化论

  现代智能灌溉系统早已超越简单的“定时定量”,进化成了一种“环境翻译器”。

  传统漫灌如同“填鸭式喂养”,将水分均匀铺洒在土壤表层,导致植物根系仅在浅层土壤水平扩展。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易引发根系缺氧、病害滋生等问题。大量的水分在输送过程中会蒸发和渗漏,而且浅层土壤的水分容易被快速蒸发,植物无法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容易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图片由AI生成

  自动灌溉系统打破了这场博弈的规则。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农田灌溉的精准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农田环境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再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判断作物的需水量,从而实现按需供水,避免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当土壤湿度传感器精准到小数点,水阀按照预设程序准时开合,植物仿佛住进了“水疗度假村”,无需再为水源发愁。

  通过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与植物生长模型的联动,它们能精准预测植物的需求,模拟自然降雨的节奏。这种按需供水的方式,不仅大大提高节水率,还能让土壤保持适宜湿度,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根系缺氧、病害滋生等问题,为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智能灌溉的本质是用精准控制替代盲目浇灌。它像一位严格的“生存教练”,既避免植物因极端干旱而死亡,又通过周期性考验让其保持战斗状态。当科技不断赋能现代社会,智慧农业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策划:武玥彤

  作者:田新宇

  科学性审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黄炳钰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内超大直径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 重庆北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