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来源:大国粮策2025-02-25 09:52

  春玉米是北方农田粮食稳供的“得力干将”,在它生长的半干旱井灌农区,降雨稀少,依赖人工灌溉。近年来,浅埋式滴灌等技术逐渐替代传统大水漫灌,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土壤环境。可新难题接踵而至,实际耕种时,很难知道土壤里还剩多少水分,什么时候给玉米浇水、浇多少合适,大家心里也没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融合农业与气象数据、工程技术,给玉米地安上了“智慧水龙头”,它可以精准安排灌溉,让每株玉米都能科学“喝”水。

  农田水分的“一本明账”

  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它就像农田水分的“记账本”,详细记录着土壤里水分的“收入”和“支出”。

  在这个“账本”里,降水和人工灌溉的水是土壤水分的“进账”;而水分从土壤表面跑到空气中(蒸发)、通过作物叶子散失(蒸腾)、往土壤更深处渗透(下渗)以及被植物吸收利用,这些都是水分的“花销”。

  用公式表示为:ΔS=P+I+N-D-T-E-R,其中△为时段开始与终了时的土层含水量的差值;P为降水量;I为灌溉水量;N为毛管水上升到该土层的水分;D为渗漏到土层以下的水分;T为作物蒸腾量;E为土壤水分蒸发;R为地面径流量(见图)。各项的单位通常用毫米水深表示。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示意图。图源:智汇三农

  基于这个方程,在实际操作中,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充分利用相关数据和因素,实现对土壤湿度的精准监测和判断。

  首次灌溉前,会先测定记录土壤湿度。之后,每天依据气温、风速这些天气状况,运用气候学方法估算出作物蒸发的水量。再结合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考虑实际的降水和灌溉量,就能算出每小时的土壤湿度。

  不仅如此,通过该方程的计算和分析,还能知道不同阶段土壤最少含水量和湿润层深度,以此判断墒情好不好。例如,当计算出的土壤水分贮存量接近作物生长适宜的田间持水量范围(作物根部范围土层的水分贮存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时适宜生长),说明墒情良好;若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则可能影响春玉米的正常生长,就需要通过灌溉等方式补充水分。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土壤墒情监测要素。图源网络

  玉米灌溉的“精确指南”

  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给玉米的灌溉指导非常精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这个技术用的降水数据是格点监测数据。格点数据就好像把大地当成一个大棋盘,划分出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都单独预报降水量。有了这细致的“降水账本”,每块土地从降水里能得到多少水,我们一下子就心里有数了。

  其次,就像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食量不同一样,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的需求也不一样。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技术考虑到了玉米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靠着这个系数,就能算出玉米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

  把这么精准的降水信息和玉米的“喝水喜好”一结合,这技术就妥妥变成玉米的“贴心喝水管家”啦!它就可以根据玉米生长最佳水分标准,精准向农民提供浇水时长建议,告诉他们什么时候给玉米“喝”水,“喝”多少。

  不仅如此,它还会参考调研来的或者农户自己填报的水泵流量等设备参数,给每个农户量身打造一份超精细的灌溉方案,让灌溉变得又科学又高效。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图源:突泉县气象局

  这项技术主要在北方半干旱井灌农区大显身手,需要农田土地平平整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还得有浅埋滴灌、喷灌、漫灌等设备。在这些地方,它发挥的作用可太大了,守护着春玉米茁壮成长!

  农民手心的“灌溉宝典”

  为了让农民使用更方便,技术研发团队还开发了手机微信小程序“天勤智慧农气”。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微信小程序节水灌溉预报。图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农民朋友只要在微信里搜索添加,按照步骤注册登录,划定自家田块,就能随时查看土壤湿度和灌溉预报信息,就像把农业专家“装进口袋里”。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微信下拉,在搜索小程序里输入“天勤智慧农气”进行添加。

  (2)进入主页、注册、登录及密码找回。

  (3)点界面右下角的个人中心,点击我的地块,点击右上角的新增,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大小,再点击地图右下角的蓝点,定位到当前位置或自家的农田,点击右上角的加号,手指划定自家田块范围(连续拖动不要中断),然后填写作物、品种等相关信息,点击提交。

  (4)点击界面最下端的“节水灌溉”按钮,进入节水灌溉主界面,点击地图左下方的蓝点,定位到当前位置,即获取到当前位置的土壤湿度及适宜等级。

  (5)点击“灌溉预报”,核对作物等参数后,点击提交后,弹出预测的灌溉日期、开闸时间以及未来10天土壤湿度变化图。点击“查看结果”,可以浏览历次提交的灌溉预报结果。

  有了这 “智慧水龙头” 技术与微信小程序,农民种春玉米轻松多啦!未来,它定能在更多农田发光发热,让玉米 “喝饱水”,大丰收的欢笑声,也将在北方田野上回荡 。

  参考资料:《全国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汇编》——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

  科学性审核: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秋月

  撰文:李欣哲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卢龙: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贵州罗甸:做热“亲水”夏日品牌 促全域旅游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