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来源:大国粮策2025-02-25 09:52

  春玉米是北方农田粮食稳供的“得力干将”,在它生长的半干旱井灌农区,降雨稀少,依赖人工灌溉。近年来,浅埋式滴灌等技术逐渐替代传统大水漫灌,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土壤环境。可新难题接踵而至,实际耕种时,很难知道土壤里还剩多少水分,什么时候给玉米浇水、浇多少合适,大家心里也没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融合农业与气象数据、工程技术,给玉米地安上了“智慧水龙头”,它可以精准安排灌溉,让每株玉米都能科学“喝”水。

  农田水分的“一本明账”

  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它就像农田水分的“记账本”,详细记录着土壤里水分的“收入”和“支出”。

  在这个“账本”里,降水和人工灌溉的水是土壤水分的“进账”;而水分从土壤表面跑到空气中(蒸发)、通过作物叶子散失(蒸腾)、往土壤更深处渗透(下渗)以及被植物吸收利用,这些都是水分的“花销”。

  用公式表示为:ΔS=P+I+N-D-T-E-R,其中△为时段开始与终了时的土层含水量的差值;P为降水量;I为灌溉水量;N为毛管水上升到该土层的水分;D为渗漏到土层以下的水分;T为作物蒸腾量;E为土壤水分蒸发;R为地面径流量(见图)。各项的单位通常用毫米水深表示。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示意图。图源:智汇三农

  基于这个方程,在实际操作中,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充分利用相关数据和因素,实现对土壤湿度的精准监测和判断。

  首次灌溉前,会先测定记录土壤湿度。之后,每天依据气温、风速这些天气状况,运用气候学方法估算出作物蒸发的水量。再结合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考虑实际的降水和灌溉量,就能算出每小时的土壤湿度。

  不仅如此,通过该方程的计算和分析,还能知道不同阶段土壤最少含水量和湿润层深度,以此判断墒情好不好。例如,当计算出的土壤水分贮存量接近作物生长适宜的田间持水量范围(作物根部范围土层的水分贮存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时适宜生长),说明墒情良好;若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则可能影响春玉米的正常生长,就需要通过灌溉等方式补充水分。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土壤墒情监测要素。图源网络

  玉米灌溉的“精确指南”

  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给玉米的灌溉指导非常精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这个技术用的降水数据是格点监测数据。格点数据就好像把大地当成一个大棋盘,划分出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都单独预报降水量。有了这细致的“降水账本”,每块土地从降水里能得到多少水,我们一下子就心里有数了。

  其次,就像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食量不同一样,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的需求也不一样。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技术考虑到了玉米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靠着这个系数,就能算出玉米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

  把这么精准的降水信息和玉米的“喝水喜好”一结合,这技术就妥妥变成玉米的“贴心喝水管家”啦!它就可以根据玉米生长最佳水分标准,精准向农民提供浇水时长建议,告诉他们什么时候给玉米“喝”水,“喝”多少。

  不仅如此,它还会参考调研来的或者农户自己填报的水泵流量等设备参数,给每个农户量身打造一份超精细的灌溉方案,让灌溉变得又科学又高效。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图源:突泉县气象局

  这项技术主要在北方半干旱井灌农区大显身手,需要农田土地平平整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还得有浅埋滴灌、喷灌、漫灌等设备。在这些地方,它发挥的作用可太大了,守护着春玉米茁壮成长!

  农民手心的“灌溉宝典”

  为了让农民使用更方便,技术研发团队还开发了手机微信小程序“天勤智慧农气”。

【大国粮策】作物“喝水”不再愁,这项技术给玉米地装上“智慧水龙头”

  微信小程序节水灌溉预报。图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农民朋友只要在微信里搜索添加,按照步骤注册登录,划定自家田块,就能随时查看土壤湿度和灌溉预报信息,就像把农业专家“装进口袋里”。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微信下拉,在搜索小程序里输入“天勤智慧农气”进行添加。

  (2)进入主页、注册、登录及密码找回。

  (3)点界面右下角的个人中心,点击我的地块,点击右上角的新增,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大小,再点击地图右下角的蓝点,定位到当前位置或自家的农田,点击右上角的加号,手指划定自家田块范围(连续拖动不要中断),然后填写作物、品种等相关信息,点击提交。

  (4)点击界面最下端的“节水灌溉”按钮,进入节水灌溉主界面,点击地图左下方的蓝点,定位到当前位置,即获取到当前位置的土壤湿度及适宜等级。

  (5)点击“灌溉预报”,核对作物等参数后,点击提交后,弹出预测的灌溉日期、开闸时间以及未来10天土壤湿度变化图。点击“查看结果”,可以浏览历次提交的灌溉预报结果。

  有了这 “智慧水龙头” 技术与微信小程序,农民种春玉米轻松多啦!未来,它定能在更多农田发光发热,让玉米 “喝饱水”,大丰收的欢笑声,也将在北方田野上回荡 。

  参考资料:《全国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汇编》——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

  科学性审核: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秋月

  撰文:李欣哲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